惜别「加山」

位于铜锣湾加路连山的机电工程署(机电署)旧总部(加山旧总部)上月初正式「熄灯」,完成其历史任务。回想由1966年起至2005年,铜锣湾加路连山等同是机电署的代号,它的演变见证着香港一代的成长故事。

加山旧总部第一座建筑物于1954年动土兴建,机电署亦于1955年肩负起培训机电人才的使命。当年,署方以尖沙咀威菲路军营作临时训练场地,直至加山旧总部在1975年建成一座设备完善的训练大楼-「学师楼」。自此,机电署开展了培训计划,为机电业培训工程师、技术员及技工,并为往后培训机电人才打下稳固的基础。60年来,机电署培育了超过五千多名专业和技术人才,这座「学师楼」是香港机电人才的摇篮。

当年机电学员穿上「蛤乸衣」,每天在「学师楼」、训练工场及庭园间几棵参天大树之间穿梭往来,忙着上课、受训,既开心又热闹,度过了青葱岁月,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虽然毕业后各奔前程,有些学员到了其他机构发展,但都是殊途同归,只是在不同岗位上服务社会。现时,机电署每年仍招聘200名见习工程师和见习技术员,为机电业注入新动力。

回想五十至六十年代,机电署最为市民所熟识的工作是汽车工场和车辆维修。因此,数十年来「加山车房」这块金漆招牌广为人知,它一直肩负着整个政府车队的维修重任,直至去年中该工场迁往柴湾。而「加山车房」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役,要算2003年沙士疫症袭港。当年香港的医护团队坚守岗位与疫症搏斗,但很多机电设备承办商却因担心感染疫症,不愿派员踏足医院提供支援。然而,为了确保救护服务不受影响,「加山车房」安排专责人员为救护车进行消毒和保养维修。这种无私无畏的专业精神,令人肃然起敬,也是这份专业精神和署内同事上下一心的团结,引领着署方渡过种种挑战与困难。

其中一个不得不提的重大挑战,就是在九十年代机电署要从一个传统政府部门推行商业化以自负盈亏的营运基金模式运作。当年很多同事感到不安,担心饭碗不保。但凭着信念、用心服务、持续提升服务质素和效率,机电工程营运基金除了回报率超标外,近年在员工和客户的满意度调查方面,所得评分都维持在历史高位。机电署的服务范围亦已由初期的维修汽车到近年涵盖机场、医院、交通和通讯设备工程,以至安全规管及能源效益的推广等多元化服务。

数十年来,加山旧总部见证了机电署多个发展阶段,可惜,它能提供的空间和设施始终有限,无法与署方的发展并进。它与所处的铜锣湾一样,在过去这段日子经历不断的锐变。铜锣湾昔日的避风塘美食及娱乐服务,已迁移至百德新街一带、香港大球场已重建、罗素街的旧电车厂亦已迁徙和重建发展,加山旧总部周边的圣保禄医院和多个私人项目亦经重建而面貌一新。这充分反映了香港持续稳健发展,珍贵资源需要灵活运用及不断增值。

今天,香港对住宅、办公室、零售及酒店等空间需求殷切,我们会尽快更改加山旧总部的土地用途,释出土地作最合适的发展,相信这块用地日后必会为该区带来一番新景象,并对香港整体发展有所裨益。

 
八十年代的机电署旧总部(照片中央最高的建筑物)。

八十年代的机电署旧总部(照片中央最高的建筑物)。

机电署旧总部见证着香港一代的成长故事。
机电署旧总部见证着香港一代的成长故事。
「加山车房」这块金漆招牌广为人知。
「加山车房」这块金漆招牌广为人知。
学员穿上「蛤乸衣」受训。
学员穿上「蛤乸衣」受训。
学习车辆维修。
在「学师楼」上课。
在「学师楼」上课。
在「学师楼」上课。

2015年2月1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