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谅互让 谋求共赢

过去两年多,我们与其他政府部门同事马不停蹄走访地区和区议会,希望争取大家支持一系列、全方位增加短中长期土地供应的措施建议。地区上有很多关注和意见,虽然要花多一些时间去处理,但却让我们可以更切实回应地区需要,当中最后有不少是互谅互让、谋求共赢的个案。然而,社会上有小部分人士/团体对政府增加土地房屋供应的措施不以为然,故意阻挠,建议能否如期实施,土地房屋能否如期供应面对不同的变数。在此,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个案。
 
今届政府上任初期,计划将36幅「政府、机构或社区」(GIC)用地改划作住宅用途,首批10幅改划土地之一是马鞍山第100区鞍骏街用地。当区居民担忧建屋会影响通风,加上区内缺乏社区设施,对改划表示反对。规划署和当区区议员经过深入沟通,大家一起努力去研究附近其他土地用途情况,经多番讨论最后提出改划另外两幅GIC用地替代原本鞍骏街用地。结果有关改划建议顺利得到地区支持,两幅土地亦成功招标供应市场。这是一个「共同权衡轻重,共同解决问题」的好例子。
 
第二宗个案是鲤鱼门径用作两个短期露天停车场的用地,我们于2013年建议改划作住宅用途。在谘询地区期间,区议会原则上支持改划建议,但邻近的食肆经营者担心关闭临时停车场会减少泊车位因而打击生意,对改划大力反对更进行罢市表达不满。经区议会议员和立法会议员向发展局转达商户的关注和担忧后,我们召集各部门一起进行现场视察,探讨适切可行的措施减低对商户的影响,回应建议包括:(一)把日后发展提供的公众泊车位大幅增加84%至250个,以满足未来长远车位需求;(二)通过卖地条款要求发展商在用地出售后的33个月内须先完成不少于150个车位以便缩短影响时间;并要求公众停车场于繁忙时段所有车位只供时租,以满足鲤鱼门旅游区的泊车需求;(三)在过渡期间,以附近一幅较小的GIC用地作临时停车场;(四)重整附近临时停车场略为增加泊车位。虽然以上建议未能完全填补建造期内受影响的车位数目,但商户亦明白香港房屋用地紧张,并体谅政府已尽全力去解决他们的难题,亦提供措施减低对他们的影响,愿意放下自己的坚持,顾全大局。该幅土地现已成功招标兴建住宅和公共停车场。这是一个 「共同突破樽颈,共同解决问题」的成果。
 
第三宗个案是西铁元朗站物业发展项目(元朗站项目)。该项目的总纲发展蓝图早于十二年前即2002年初已获城市规划委员会(城规会)批准。2007年的施政报告提出复核该项目的设计方案,以回应地区和区议会对发展密度的关注。翌年底提出修订方案,包括减少两幢住宅并下调总地积比率。但地区人士和持份者要求再减低密度、增加绿化及加强通风效果。
 
到了2011-12年度财政预算案宣布,重新设计西铁沿线6个已获批准总纲发展蓝图和建筑图则的物业发展项目,以符合同年生效有关优质及可持续建筑设计的指引,并增加中小型住宅单位的供应。

政府遂于2013年提出大幅修改后的新设计方案[与2005年核准方案相比] ,包括(一)再减少三幢住宅,缩减整体建筑物的体积,扩阔楼宇间距改善通风和增加地面绿化;(二)大幅减低发展密度至3.99倍,远低于原本的5倍,而总单位数目亦由2214个减至1876个,其中七成为实用面积不逾50平方米的中小型单位;(三)增设约1200米平方米的园景露天广场,提高绿化总复盖面积到两成;(四)预留约1200平方米楼面以增设综合青少年服务中心和综合家庭服务中心服务本区居民;(五)调整的道路交通及行人天桥网络以配合元朗站。
 
但在谘询期间,附近新元朗中心业委会强烈反对新方案,提出数十项的要求,难以拆解。幸得当区区议员、区议会和立法会议员从中协助,将居民的数十项要求整合为三大诉求,让各部门同事可以集中精力拆解,经过跨部门的详细研究和考虑后,修改内容包括:(一)搬迁路边巴士和小巴总站 ;(二)并将该段路面按居民要求改为步行街;(三)将连接新元朗中心的道路修订为公众行车道路,完成后交回政府负责管理及维修。这是一个「互谅互让、谋求共赢」的个案,结局是居民的担忧和诉求得到正面回应和解决,而发展方案亦得以顺利通过城规会的审议。最后议员更向发展局致函感谢同事的积极跟进和解决居民问题的努力。然而,最令人失望的是该项目仍是「好事多磨」,虽然发展建议已经多番修改并得到附近居民的支持,但仍要面对某些活跃分子以司法复核阻挠,未能尽快推出以应市民住屋需求。
 
今届政府采取改划土地用途方式以在短中期内增加房屋土地供应,在地区碰到不少阻力,也遇到部分人以司法复核申请等方式阻拦,所得供应可谓「粒粒皆辛苦」。然而,发展局和辖下各部门仝人必定会继续秉持处理上述三宗个案的态度,全力以赴与受影响市民一起,寻求共赢的方案,增加屋地供应。希望反对者以急切等候「上楼」、「上车」的市民为念,给大家一条路走走。

2015年2月8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