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屿山发展

大屿山发展谘询委员会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大致完成了涵盖大屿山规划、保育、经济及社会发展、康乐及旅游各方面的发展策略建议,并计划在年底提交工作报告。期间,坊间对大屿山规划有不少关注,最近亦有人担忧大屿山的人口会否因此而急速膨胀。就此,请让我从两方面,简单说明我们的一些考虑和想法。

首先,大屿山现时已有一些正在进行或在规划中的项目,我们过去在许多不同场合都有介绍过,包括:东涌新巿镇扩展、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人工岛上盖商业发展、屯门至赤鱲角连接路、机场北商业区、机场三跑道系统、欣澳和小蠔湾发展等。其中,涉及人口增加的主要是东涌新巿镇扩展和小蠔湾的发展。

目前东涌的人口约8万多人,人口规模远远低于现时沙田(包括马鞍山)(约64万)、大埔(约32万)、粉岭/上水(约26万)等较成熟的新巿镇。为发挥东涌的潜力,并提供更具规模效益的社区设施和交通配套,我们在「东涌新巿镇扩展研究」建议,东涌东作综合房屋及商业发展,东涌西则作较低密度发展,合共提供约49, 400个新增房屋单位(公私营房屋单位比例约为6:4),新增人口约14万4千,预计整个东涌新巿镇未来总人口将可达27万。研究亦建议为东涌加设铁路站,方便巿民出入;整个扩展项目同时会提供约85万平方米商业楼面面积(即略大于尖沙咀海港城的规模),作办公室、零售及酒店用途,提供约4万个就业机会,让更多东涌居民可以原区就业。目前我们正为扩建计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估,随后于年底前刊宪分区规划大纲图,预计首批居民最早可于2023年迁入。此外,我们正与港铁公司研究小蠔湾车厂上盖发展住宅的可行性。

为香港长远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稳定和持续的土地供应非常重要。目前,我们已大致掌握未来十多年的土地供应情况,当中的短、中、长期措施过去已多次交代,在此不赘。但更长远的发展空间和策略又如何呢?总结过去的经验,我们深切体会到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工作需时极长,由提出概念,到初步评估、规划及工程研究、多轮的公众谘询,再加上多项包括环境、交通、供水、排污、生态......各方面的技术评估,整个土地开发工作,动辄需时十年以上。因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

作为有承担的政府,我们已展开《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长远策略研究,同时策划两项较具体的研究项目,一项是在大屿山和港岛之间的「中部水域人工岛策略研究」,另一项是已经启动的「发展新界北部地区初步可行性研究」。就前者而言,目前香港的经济活动及就业机会,基本上高度密集于维港两岸的巿区,带来了布局不均衡,及交通基建面临樽颈压力等问题。近年我们积极推动九龙东转型为本港第二个核心商业区,以纾缓传统商业区商业楼面不足的情况,并分流部分就业机会。至于再长远一点,根据初步评估,倘若于中部海域如交椅洲及喜灵洲附近填海兴建一个或多个人工岛,地理上将距离港岛约四公里(约相等于大老山隧道的长度),加上配合港珠澳大桥及其他连接大屿山的交通基建,这个人工岛项目有潜力发展为「东大屿都会」,成为香港第三个核心商业区,配合香港长远的社会及经济发展需要,同时让香港整体的发展布局变得更均衡。

中部水域人工岛是一项长远、庞大而复杂的项目,现在我们只是提出初步概念,其可行性、发展规模和实际用途均须作进一步的研究,亦必定会进行广泛的公众谘询,让社会讨论。参考现时新市镇的规模,若要达致人口及经济活动的群聚效应和规模效益,「东大屿都会」研究的人口目标,可考虑定在约40万至70万之间,以成为多元和富活力的社区。我必须强调,这只是非常初步的概念,详细的规划仍须作进一步研究和谘询公众。

长远土地规划和发展是整个社会都相当关心的事,我们会继续虚心聆听社会各界的意见。

2015年9月20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