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发展局与五个专业团体合办了「土地供应论坛」,不同专业范畴的人士就土地发展事宜一同出谋献策。我很高兴见到在论坛后媒体和社会上对这个课题有不少后续讨论。这是一个不错的起步点,让政府、专业团体以至社会各界,继续共同理性和务实地探索土地规划和发展这个严肃的议题。我也想借此机会回应社会上在过去一星期提出的一些关注和疑问。
首先,是有关香港城巿人口密度的问题。跟世界上一些大城巿比较,香港的人口密度究竟处于哪一个水平?当天我在论坛上是这样说的:「香港有700多万人口,现时居住的地方有267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达27 000人,远远抛离世界各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包括新加坡在内,与香港人口密度可以相提并论的大城市,只有孟加拉达卡和印度孟买。」
根据美国研究组织Demographia于今年初公布的调查报告(该报告对世界上市区人口超过50万的逾千个城市的人口、面积及密度的资料进行整理及统计) ,拥有5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巿共有75个,而当中人口密度最高的三个大城巿分别就是孟加拉达卡、印度孟买和香港,它们的每平方公里人口分别为43 500, 32 400和27 300。就拥有5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而言,按人口密度排列的头二十位中(见表),经济水平跟我们相近的则只有新加坡和南韩首尔,它们的每平方公里人口分别为10 900和10 400,人口密度大约只是香港的四成。所有位处欧洲、美国、日本以至内地的大城市,其人口密度均低于每平方公里10 000人。从这些客观数字,我们实在不难看出现在香港的人口密度在国际上大约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
我提出这一点,并非要把香港「贬低」,而只是希望能客观地陈述出实际情况。反之,正如我在论坛上所说,在香港如斯高密度的情况而仍然能维持极高效率的交通运输配套和便利的生活环境,我们实在应该引以为傲,并感谢过往为建设香港而付出的一代又一代香港人。
为了筹划将来,我们必须提早作出准备。我们已经一而再、再而三解释我们采取多管齐下的土地供应策略。我想大家深思的是,在这个差不多已是全球发展密度最高的弹丸之地,单靠在已经开发的土地上再进一步提高人口密度去解决我们的房屋需求,是否真的切实可行?事实上,为了应付短期迫切的房屋需求,近年我们已努力在规划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增加巿区发展密度和改划房屋用地。尽管如此,社区人士也往往对区内的人口密度、配套设施和交通问题表达疑虑。我们要认清且明白任凭我们多努力于这方面的工作,其拓展空间亦相当有限。因此,在理解公众对发展已建设地区边缘、邻近现时市区和新市镇的「绿化地带」用地的关注的同时,我们亦不能摒弃继续扩展都市范围作为解决房屋需要的方法之一。在尽量善用现有及延伸已发展土地之外,我们必须透过综合规划和基建提升,以及研究不同的技术条件(例如填海造地、开发岩洞和地下空间等),以期开拓新的可发展土地,否则我们永远无法摆脱土地短缺窒碍房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困局。
另外,有论者继续重提要先善用市区空置土地、临时用地、新界棕地等等。若大家用心留意,我们对此一直以来都认真看待。正如过往我多次提及,相关资料已上载至发展局网页的「未批租或拨用土地」分布图的分项中(http://www.devb.gov.hk/tc/issues_in_focus/the_land_area_analysis/
index.html)。然而,所谓「几千公顷市区空置土地、临时用地」的情况,大多数是现有楼宇道路边旁的土地;而较大幅而又没有预留规划用途的用地,我们已经透过不同的规划研究陆续检讨,如果可以发展的也将其改划作合适用途。试想想,我们是否真的可以简单地就把这所谓「几千公顷的閒置土地」全部拿出来发展,而不去考虑有关用地是否零碎、其周边环境和实际情况如何?果真这样做,又会否成为他们口中的「盲抢地」?至于将棕地用作高密度发展,更是我们中长期土地供应来源并已纳入例如洪水桥新发展区、元朗南房屋发展等项目之内。
在增加土地供应的具体方法上,我们一直都是保持开放态度聆听不同意见,并积极跟进社会各界提出各种切实可行的建议,按部就班提出各种方案供社会讨论。土地规划和发展是众人的事,也是特区政府以至整个社会对我们下一代的责任。因此,我非常希望持份者在对不同论点提出意见时,亦能协助提出解决问题的积极建议。我们必须要同心同德,方可共同解决困局,为香港社会整体谋福祉。
表:人口500万以上城巿的人口密度排名(首20位)
|
资料来源: (http://www.demographia.com/db-worldua.pdf)
# 按Demographia资料,其2015年的预测人口数目部分为实际数字,另部分以基线年份数字作推算。
* 政府统计处2015年年中的临时数字。
2015年10月25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