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初,我与为数一百六十多名成员的香港代表团出席了在宁夏银川举行的「2015年内地与香港建筑论坛」。这个每年一度的论坛,提供香港和内地建筑业界的代表和专业人士一个很好的平台,互相认识和交流经验和意见,缔造合作机遇。今年论坛的主题为「一带一路 合作共赢」。 在论坛上,我建议两地建造业可考虑共同建立一个「丝路基建平台」,针对「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联合建筑和相关界别的专业人士开拓巿场,包括为丝路基建项目开闢国际化融资渠道;建立支援丝路基建的多元化、国际级专业服务团队网络;及为丝路基建的互联互通和政策沟通建立常设的高层次平台。 今年的论坛,我很高兴看见有不少年青新面孔参加,包括有七名正在大专院校修读建造业相关科目的学生。他们以香港建造商会青年会理事会院校代表的身份出席,是我们两地建筑论坛首次有学生代表参加。在论坛小休期间,我趁机和他们倾谈了一会,交流了对香港年青一代发展空间问题的看法。 近年,香港有部份人对上一代所说的「狮子山下精神」嗤之以鼻,认为上一代人的成功主要是因缘际会的因素,而今再单纯鼓励年青人奋发,只是无视现在社会发展机会不公平的问题。对此,我认为不应把问题过份简化,把不同年代的香港人二元对立起来。一方面,我同意我那一代人投身社会时,正值香港经济起飞,当时我们的成功也确实是有特别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因此我们不应随便以「一蟹不如一蟹」的说法去批评今天的年青人。但另一方面,我认为不同年代的香港人,有各自的困难和机遇。以我那一代人而言,当时社会资源仍相当匮乏,我们的高等教育也不如现在的普及,许多学习和上进的机会,即使努力仍不一定争取得到;初出道时,好的工作亦非常难找。而对于今天这代年青人而言,香港的经济或许不再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但我相信随着国家的发展需要不断提升和转型,特别是「一带一路」的倡议下,对各类专业服务和人才的需求只会有增无减,本港年青人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可以一展身手的平台甚至比当年我们那代人更宽阔,因此我们一直鼓励香港年青人多点了解国家的发展,按自己的志趣和能力谋划将来。 社会上或许有人质疑我们鼓励年青人到内地或海外发展,是否为了要把香港的年青人送走,甚至是进行所谓的「换血」。对于这些质疑,我希望大家都能以理性务实的态度思考。在现今竞争已全球化的年代,世界各地的人才都是高度流动,而香港一直以来也是对世界各地的人才保持开放,这也是香港多年来赖以成功的因素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港的年青人更应该拓阔视野,保持迎接挑战的信心,寻求最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以我们邻近的新加坡为例,它的专业人士便游走于马来西亚、越南、缅甸、老挝、泰国、印尼、印度等地,甚至更远的中国内地。 再者,国家的发展和国际的形势亦不断变化,我们要避免以僵化的目光看待事物。就以一般香港人最关注的中国制造质量问题为例,事实上国家亦认知问题所在,并正推出「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部署加快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和推动创新。目前,在建设领域上,「国标」尚未得到国际间广泛认识,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而「一带一路」便是一个机会,一方面把先进的「国标」向外推广,争取其他国家认同;与此同时,透过设施互联互通须采纳国际通用的标准和要求,达致中国建设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目标。在这方面,对国际标准有丰富经验的香港专业人士,便可扮演桥樑的角色,支援国家将建设标准与国际的标准对接,并拓阔自己事业的舞台。 我知道现时本港的年青人,都关爱香港这个家,较留意本地事务,但也应该同时放开自己的胸怀,留意世界和国家的发展,拓阔自己的发展空间。我相信,这一代的年青人只要继续心怀香港、放眼国家和世界、自强不息,必定可以为自己一代写下新的「狮子山精神」。 |
|
2015年11月8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