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劳动节假期,不用赶上班,早上缓跑时清凉的天气叫人精神为之一振。这是一段难得的独处和反思的时间,不期然脑袋里又浮现日常工作的片段。
过去几个月,不但工作量大,压力亦大。幸好团队战意高昂,深知工作极具意义,对香港的未来也十分重要,大家任劳任怨地打拼。可是,最近不约而同发生了几件有个别团体利用现行制度和程序,意图瘫痪甚至推倒我们的工作的事情,不禁令人叹息!
早前我在「局长随笔」中提到涉及军用码头的《中区(扩展部分)分区计划大纲图》技术性修订是其中一个例子。该码头早于2000年,经过城规条例下的公众谘询,获行政会议核准。政府其后于2002年、2008年和2010年,分别透过立法会、《中环新海滨城市设计研究》,以及中西区区议会和海滨事务委员会,清楚交代了码头的位置、范围,以至设计及相关设施。今年年初,因应现时该码头的详情已经确定,规划署遂向城市规划委员会提出对《大纲图》作出技术性修订。
城规会于2月15日将《大纲图》刊宪展示,让公众在随后的两个月内就此作出申述。规划署随即于2月21日和3月21日分别谘询了中西区区议会和海滨事务委员会,期间不同报章亦曾就此修订作出报道。在申述期截止最后一天的早上,城规会只收到不足十份申述书。
可是,当天先有报章以「解放军先『占』中环」和「起码头变起楼」为标题作出一些不确的报道,又有个别团体在网上「加料」传播,将码头约3,000平方米空地及其上四座合共只占约二百多平方米的一层高建筑物,说成是可建三层高每层30,000平方米面积等如半幢IFC的建筑;一个融合海滨长廊开放式设计的军用码头,被指设有双重围栏封锁、驻军会长期将其关闭使市民无法享用海滨......。这些失实的指控误导了公众,引起了恐慌。有团体还借助社交网络平台,提供反对信件的式样,邀请市民以简单的电邮向城规会提出反对。由于当时是城规会接受申述的最后一刻,在网上看到有关不确陈述和呼籲而又未能掌握事实全部的市民,很容易会响应起来,很方便地电邮城规会提出反对。结果,在展示期完结时,城规会收到近万份申述书。
他们利用现有制度和程序,试图瘫痪甚至推倒多年几经谘询、汇聚各方意见而成,临近最后阶段的码头设置,这种手法值得大家反思。
我早前在「局长随笔」中扼述了军用码头的来龙去脉后,仍有团体继续重复无新意且全无事实支持的指控。就其中两点,我在此再作说明。
(一) 过去驻军已向特区政府承诺在码头毋须作军事用途时,开放予市民作为海滨长廊的一部分享用。这个承诺是严肃的,并非信口开河。如果与回归前添马舰前的一段海滨相比,现时的设计和安排是开放得多。
(二)《大纲图》上就军用码头只标明高度限制,乃常见而非独特的做法,不少其他大纲图都有类似做法。在军用码头一事上,特区政府与驻军的沟通一直都是有商有量,驻军亦深明市民爱惜珍贵的海滨长廊。我看不到有任何诱因,驻军会在这用地上大兴土木,蓄意阻碍海滨景致,与香港人过不去。
因此,我们是否还应抱着不信任、怀疑甚至敌视的态度,去看待军用码头这件事呢?
2013年5月5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