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不容缓:控制成本 正视「塞车」

踏入2016年,香港以至全球金融及货币市场经历一轮震荡,全球经济前景变得更不明朗,香港的经济和货币稳定也引起了一些关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尽管基建投资可发挥逆周期的作用,支持经济增长,但我们更须特别审慎,以保持工务工程投资在财政上的可持续性,也要确保公帑用得其所。

近年,社会对建造服务有庞大和持续的需求,包括土地及房屋供应、内部及对外的交通网络连接、文康设施和2000亿元的医院发展计划等等。与此同时,香港的建造成本也越来越昂贵,成因除工资和物价上涨外,还有社会对建筑标准、环境保护和职安健的要求日趋严格等。有国际报告指出,香港在楼房建筑成本方面已位列全球最高的前三位,水平跟伦敦和纽约相近。长远而言,高昂的建造成本将对我们的公共财政构成一定压力,也影响楼房的价格。

香港的基础建设水平,一直获世界认同,世界经济论坛已连续六年将香港基建评为全球第一。然而,正如一句大家熟悉的广告对白:「再锋利的刀,都会有生锈的一日」,眼见现时工务工程的建造成本不断上升,我们工务工程系统沿用已久的一套制度、要求及标准,是时候需要作一些检讨及调校,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特首在施政报告提出,政府将会推出一系列新措施以加强控制工务工程的成本,并将在发展局成立一个专责办公室,开展控制建造成本的工作。工作内容涵盖工务工程政策以至个别项目的设计和规划,包括采纳「可建性设计」的理念和减省非必要的设计和要求、为新建楼宇项目(例如学校、办公室、宿舍)设定成本指标、加强工程设计标准化、机械化及以预制件方式施工,以及优化工程招标的方法等,务求各项目的负责人都意识到今时今日在项目管理上,在顾及安全和工程质素的同时,还应注重成本效益和成本控制。现时每年工务工程额超过700亿元,正在排队的各项目合共以千亿元计,每节省1%的金额,已是数以十亿元的公帑,每一分省下来的资源可以投入到社会所需的其他服务去,因此很值得我们努力做好这项把关工作。我们除了希望成功将工务工程的成本带回合理水平外,亦期望透过与建造业议会及业界的紧密合作,把工程成本管理的一些良好做法推广至私人市场,令整体建造业受惠。

作为发展局局长,我坚信「不进则退」的道理。现时高昂的建造成本已影响我们的生活质素和竞争力,我们必须迎难而上,革新改善。然而,我们的工作同样需要巿民和立法会议员的支持。政府今个立法年度预备提交给立法会工务小组委员会审议的工程项目共有72个,总额为675亿元;然而工务小组至今只讨论了当中五个,财务委员会方面,连同讨论多时昨日才通过的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增加拨款项目,只批出了其中两个,涉及金额只有约56亿元。

立法会「塞车」的情况,将导致工务工程无法有序地推出,项目推展的时间表被打乱,建造业恐怕将要再面对「一时饱死,一时饿死」的情况。特别在目前经济前景不明朗的情形下,这对基层的建造业工人以至在建造相关专业工作的年青专业人士和未毕业的学生都相当不利。而建造业不景的涟漪效应,将会影响消费和其他行业,后果堪虞。此外,许多惠及民生的项目包括医院、青年宿舍、体育馆、文化中心和道路等的项目,亦无法早日落成让巿民享用。因此,一方面政府会继续以负责任的态度,尽力控制工程成本,同时我亦希望立法会议员能放下政治斗争,以实事求是、以事论事的态度,审议政府提出的各项工务工程建议,让香港可以继续向前迈进。

2016年1月31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