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访港期间视察发展局。我和同事们向他介绍了本港整体土地供应情况、大屿山发展的初步主要建议,以及香港的长远规划愿景与策略。这些范畴的工作内容,以往我们也经常从不同渠道向公众发布(包括提交予议会的文件、新闻公告、公众谘询活动的宣传及在我的随笔中),相信大家也有一定了解。当中我们整合了一些过往提及的数字和资料向委员长介绍,让我在此再跟大家分享。 在土地供应方面,我们一直以多管齐下的策略,透过短、中及长期措施,努力不懈造地,以确保有充足而稳定的土地供应,同时建立土地储备。目前,我们的工作已大概涵盖由现时直到2030年左右的土地供应。 短中期方面包括:(一)适度增加发展密度,及到目前为止透过土地用途检讨已物色到的近200幅用地(包括2013年《施政报告》中提出多项増加土地供应措施涉及的42幅短中期房屋用地,以及2014年《施政报告》中提出的约150幅具房屋发展潜力的用地),如果全部能改划成功,合共可以提供约250,000个住宅单位;(二)启德发展区及钻石山综合发展区,合共可提供约44,000个单位;(三)三个前矿场(茶果岭、安达臣道及南丫岛)合共可提供约13,000个单位;(四)铁路物业发展项目方面,除了由2012年七月至今已招标的23,000个单位外,已落实但尚未招标的项目还可提供约15,000个单位;及(五)巿区重建局项目,可提供约2,600个单位。以上各个短中期的土地供应来源,合共可提供的公私营单位数目超过340,000个,而这仍未计入我们持续进行土地用途检讨所可能进一步物色到的具房屋发展潜力用地、我们正与港铁探讨的其他可行铁路沿线物业发展项目,以及私人发展重建项目等。 中长期方面,我们正积极推展一系列大型土地发展项目,包括古洞北和粉岭北、洪水桥、东涌及元朗南的新发展区及新巿镇扩展、锦田南发展项目及小蠔湾铁路上盖物业发展等,预计合共可提供超过220,000个房屋单位、近800万平方米工商业楼面,及逾23万个就业机会。长期方面,我们会继续积极推展维港以外填海、发展岩洞和地下空间,以及大屿山和新界北的发展工作。 尽管我们目前已涵盖大概直到2030年左右的土地供应来源,但我们仍需继续多管齐下的土地供应工作,绝不能有所松懈。我们也不同意坊间一些看法,指单靠目前已有的土地规划项目,便足以提供住宅单位应付本港未来的人口和住户增长,而毋须再探讨其他土地规划。不要忘记,单是长远房屋策略的估算就已经需要超过十万个新增房屋单位以照顾居住环境欠佳的住户。再者,土地的规划和供应固然需要参考人口增长的数据,但土地需求并非单单来自人口、住户增长和房屋需求,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以至改善生活环境、居住空间、社区设施、交通基建,这些都需要做好规划提供更多的土地和空间。若果只是单纯地执着于住宅单位和相关的人口数字,我们则可能会忽略现时其他同样急须改善的社会问题,以至香港未来须面对的各种各样挑战,结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相信这也非巿民乐见的土地规划。 事实上,香港正面对许多不同的机遇和挑战,包括全球和区域发展的新趋势、经济全球化、资讯科技发展、气候变化、人口增长放缓和老龄化、宜居度等,就此我们需要及早筹划,提升香港的宜居度及竞争力,让巿民享有更优质的生活空间、强化支柱行业及培育新兴产业、提供足够发展容量支持可持续发展等。在居住空间方面,若果我们跟一些邻近地区比较,相信一般巿民都会感受到我们现时的居住空间,落后于许多邻近城巿,也跟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反差。曾经有学者研究指香港人均居住面积不足20平方米,远低于新加坡、南韩、日本等这些人口密集、经济较先进的亚洲地区,更不用说与欧美城市比较。事实上,委员长听取发展局工作介绍时,也关注到本港巿民居住环境狭小的问题。正如我在去年九月的随笔已提及,我们稍后将会就《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谘询公众,与社会一同探讨上述的问题,希望让下一代可以有更宜居的居住空间、更宜业的经济空间、更宜行的道路空间,以及更宜乐的生活空间。 至于大屿山发展方面,我在早前的随笔中已交代了最新的进展,在此不赘。然而,我留意到有团体指我们向委员长介绍大屿山发展时所展示的模型,没有在公众谘询时向巿民展示,质疑我们隐瞒有关发展的实际内容。在此我必须澄清及强调,模式中所展示的大屿山空间规划、土地利用和策略性交通运输基建等建议,均与公开载列于大屿山发展公众参与摘要文件内的建议内容完全一致,包括东大屿都会和相关基建的建议,以及其大约位置和规模,从无任何隐瞒。相关模型只是用以辅助说明大屿山发展的概念,并非定案,公众大可不必过虑。事实上,我们现正分析和整理在公众参与活动期间收集到的意见,期望在今年底公布大屿山发展蓝图,并为各项研究及项目订立概略的时间表。 我们会继续一如既往、开诚布公地向公众交代我们各项工作的进展。而上周委员长在听取发展局工作的介绍后,相信亦有助中央政府更掌握香港的最新发展情况。而我们在推行各项措施时,也会继续全力以赴,按一贯做法和程序推展相关工作,并做好跟巿民大众沟通的工作,希望凝聚共识,让措施能够顺利落实,早日惠及巿民。
|
|
2016年5月22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