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阵子,歌星黎明在中环海滨举行了一连多晚的演唱会,过程中虽稍有波折,但黎明以他的真诚及承担,化危为机,最终演唱会不但能顺利举行,更意外地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人到中环海滨核心的内围和外围,跟良朋好友欢度了一个又一个愉快的晚上。这次演唱会不单可谓「坎坷过后有艇搭」,或许更已成为香港人集体回忆中的重要一章。 其中一晚我经过时,看到巿民在中环海滨各自以自己的方式享受音乐和璀璨的维港夜景,当时整个画面及氛围让人深受感动。这场面也令我想起「地方营造」(place-making)对使用珍贵公共空间的重要性。简单地说,地方营造是一个以人为本的过程,透过深思「人」如何与「地方」联系,务求获取最大的共同利益。 发展局及海滨事务委员会一直有一个共同的愿景,便是将维港建设成活泼有趣的地方,让市民多一个高质素的公共空间可享用。73公里长的维港海滨也需要有它的多样性,若千篇一律、一式一样则只会了无生气。正因如此,将海滨地段营造成具吸引力的地方,一直是我们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 就着中环的特质,海滨事务委员会和中西区区议会在2012年与政府共同构思,在中环新海滨用地作长远发展前,用作狗公园、小剧场、摩天轮及举办不同活动(例如荔园、嘉年华、马术表现及艺术展览)的空间。在过去两年,成功吸引多达500万人次到访。这「小实验」印证了地方营造对市民享用海滨所能带来的裨益。 规划署联同海滨事务委员会在去年六月进行了有关「湾仔北及北角海滨城市设计研究」的第一阶段公众参与活动,也是这种地方营造的精神及意念的延续,从中环向东扩展复盖湾仔北及北角的海滨。第一阶段公众参与活动大致已确立了「把人和水重新拉近」的愿景。我们希望透过集体智慧,进一步完善城市设计大纲及拟订一系列的优化海滨建议。团队即将在6月11日展开第二阶段公众参与活动,希望大家踊跃参与。由于建议非常全面和丰富,我鼓励大家在谘询期间参阅有关网址http://wcnnpuds.hk/。在此,我挑选了一些当中的建议,给大家一些概念。 首先,经香港演艺学院及香港艺术中心等艺术场馆附近拟建的高架园景平台,可抵达我们建议构建的「日落广场」,游人可饱览维港西面水域的夕阳美景。至于在湾仔新码头附近的填海区,我们则建议设立海港表演区,以进行大型本地及国际盛事。另有大型嬉水区及园艺区,最适合一家人享受天伦之乐。 另外,为充份利用前公众货物装卸区约两公顷的水体,我们希望展示崭新的亲水及水上康乐共享概念。区内拟设立日光浴区以及一个浮动泳池,当中包括儿童游泳池、滑水梯及跳水池等设施。帆船、龙舟、三项鐡人赛等大型水上运动项目或盛事,也可在附近范围进行,全面满足大家对亲水的期盼。 另外,为传承铜锣湾避风塘的历史文化,我们建议重新引入水上餐厅以及舢舨服务。舢舨服务可把市民及游客带到水上餐厅、北防波堤以及其他景点,而游客可以在这个传统避风塘内享受特色菜肴及另类的船上体验。 要成功营造一个地方,其畅达性非常重要。我们建议透过兴建行人板道,将现有维园对开狭窄的行人路扩阔为海滨长廊,为市民及游客提供更舒适愉快的散步体验。该行人板道将由维园道北面海旁一直向东延伸至北角东岸公园。为使市民游客能更方便及直接前往海滨,我们亦于维园规划了高架园景平台,并与该行人板道连接。 说到行人板道,相信大家都可能记得我们早前亦就东区走廊下拟建的行人板道进行公众参与活动。有关建议也是地方营造的成果。我们建议在维园对开近北角的海滨设立新的东岸公园,连同上述两条的行人板道,一段约三公里长的海滨便能够连系起来。 此外,我们建议进一步优化湾仔北和北角区内四条拟建南北高架园景平台,让市民可以从旧市区、铁路站方便前往海滨各个主题区。我们亦希望把公共艺术和新颖的建筑设计带进这些园景平台,让到海滨散步变得更有趣。另外,我们也检视了各类型的交通设施数目,确保使用不同交通工具的使用者,也可轻易到达海滨范围,享用其中的设施。 要照顾到所有人的需要并非容易,因此规划署和顾问团队绞尽脑汁,根据第一阶段收到的公众意见,并与海滨事务委员会的众多专家委员反复商讨,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海滨优化建议。但「地方营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大家的积极主动参与,不吝赐教,才能在过程中,激发出有趣独特的成果。在此,我衷心希望大家能够在接下来的第二阶段公众参与活动,投入去理解设计理念,就我们所提出的优化海滨建议提出意见。
|
|
2016年5月29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