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保育 发掘可能

七月底时,我联同古物谘询委员会(古谘会)九名成员到澳门考察文物保育,除了与澳门文化局局长会面就两地的文物保育工作交流经验外,还参观了当地多处的历史建筑。

相信许多到过澳门旅游的人,都十分欣赏当地富有特色的历史建筑。事实上,澳门在文物保育的工作上,成功结合了文化旅游推广,值得借镜。我们今趟行程所参观的历史建筑,包括望德堂坊、哪咤展馆、何族崇义堂、郑家大屋、岗顶剧院、何东图书馆等,都是由当地政府营运,当中有延续原有用途的(例如岗顶剧院、何族崇义堂),也有加建了新部分的,活化并善用历史建筑,为它们注入新生命。

回望本港,我们在保育历史建筑的工作上,也经历过不同的阶段:初期主要由政府主导,到了近年我们探索出多元的保育模式,着重与民间的互动和夥伴合作,为香港历史建筑保育带来更多可能性和活力。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香港社会处于较急速的城巿发展期,不少旧区和村落被改造,以配合社会发展,当中有部分老建筑获政府保留,并交由当时的巿政局或区域巿政局规划和管理,改用作博物馆或展馆,例如荃湾三栋屋博物馆(现用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大埔香港铁路博物馆等。到九十年代,社区和巿民的需求日趋多样化,政府便利用已閒置的旧建筑,改造成切合社区需要的新用途,例如旧香港仔警署被改建为「蒲窝」,为年青人提供活动场所;到二千年后,社会愈来愈重视文物保育和文化艺术,当时便有不少历史建筑改作支持文化艺术发展的用途,例如位于金钟的前军火库改用作「亚洲协会香港中心」,以展示亚洲艺术和军火库古迹。

在2007至08年,政府宣布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强与非政府机构的协作,希望为保育历史建筑的工作带来更多新尝试。其中最为市民熟识的是「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在这计划下,政府邀请非牟利机构以社会企业形式活化由政府拥有的閒置历史建筑。计划至今共推出了四期,先后批出十五个历史建筑项目,其中八项已完成活化并已对外开放,直至今年6月底已吸引超过257万人次参观,并先后荣获四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遗产保护奖项,亦成功为社区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而第五期计划,亦将在年底前推出。此外,政府于2009年公布了「保育中环」措施,由八个饶富创意的项目组成,目的是保育中区的重要文化、历史及建筑,同时为区内增添活力和姿采。其中,中环荷李活道的前已婚警察宿舍改为「元创方」,以支持本地创意设计,并保留和诠释中央书院遗迹;又将旧中区警署建筑群委讬香港赛马会慈善信讬基金改造为「大馆」,结合当代艺术、历史文化、文物古迹和消閒体验于一身。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巿区重建局(市建局)近年也积极参与私人历史建筑的保育和活化工作,其中位于湾仔茂萝街/巴路士街的十幢被评为二级历史建筑的战前唐楼(「绿屋」)已成功活化为「动漫基地」,提供展览厅、漫画图书馆、工作室和休憩空间。巿建局的参与,为本港的历史建筑保育,特别是许多战前唐楼的保育,增添了更多的动力。

至于私人拥有的历史建筑方面,我们一直希望鼓励更多私人业主参与保育的工作。除了优化维修资助计划外,我们正研究如何按照历史建筑的规模、楼宇状况及文物价值,向私人业主提供保育的经济诱因和协助;并加强宣传推广。


本港历史建筑的保育工作发展到今日,不可再单靠政府的力量,我们更需要与公众群策群力,集合民间智慧,不断为历史建筑的保育探索新的可能。展望未来,我们很希望能进一步与公众讨论,研究如何提供适当、具吸引力、并善用公帑的经济诱因,鼓励更多业主保育私人历史建筑。对于各种建议,我们都会持开放和审慎的态度,让本港的保育工作能与时并进。

2016年9月11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