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30+》:香港2030。。。家

近年环球政经局势变幻莫测,香港正身处全球化的世界棋局当中,对外对内均面临重大的挑战。对外,香港要与邻近地区,特别是不少高速发展的内地和东南亚城市竞争;对内,香港要应对人口和楼宇急速老化等问题,意味着我们为房屋、经济活动及社区设施提供用地的需要,迫在眉睫。   

作为一个有承担的政府,我们必须适时回应这些转变和诉求,寻求在竞争激烈的大时代中脱颖而出,在有限的资源中创造最佳的条件,并得以可持续发展。政府大约每十年左右便会因应最新的需要,更新全港发展策略,为香港长远的规划、土地、基建发展,以及建设和自然环境的塑造,提供指引。我们日前公布的《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简称《香港2030+》),便是以2007年公布的规划策略为基础,透过全面的策略性规划研究,与社会各界人士及早探讨如何从空间规划方面,好好准备及迎接各项跨越2030年的挑战及机遇。

持续发展 迎接挑战

《香港2030+》的愿景是希望香港成为一个宜居、具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的「亚洲国际都会」。这个发展策略有三大元素,即「规划宜居的高密度城市」、「迎接经济挑战与机遇」及「创造容量以达致可持续发展」,并建议香港未来的发展集中在一个「都会商业核心圈」、两个「策略增长区」、以及三条「主要发展轴」,让我们持续发展之同时,能更好地保育香港大片及珍贵的自然资源,同时提升宜居度。

《香港2030+》就不同范畴的挑战和机遇,都有适当的着墨,亦无迴避「老、大、难」的问题。例如面对人口老化,我们建议鼓励采用「长者友善」的规划及设计概念,以缔造长者友善的环境。面对楼宇老化,我们提出要考虑加强市区更新的力度。又例如要回应持续的土地需求,我们再次强调发展棕地是一个必然的选项。尽管释放棕地发展并同时照顾部分现有经济作业,绝对不简单,但政府有莫大决心处理。建议的「策略增长区」之一的新界北,涉及逾200公顷的棕地,正正是希望善用及发展大片棕地作房屋用途,同时改善乡郊环境的一大例子。政府已下定决心,并会按部就班地去处理棕地问题。我们明年会展开新界棕地使用及作业现况调查,以掌握棕地的分布,了解不同地区棕地运作情况等。事实上,政府目前在古洞北、粉岭北、洪水桥和元朗南等地已锁定超过340公顷可发展棕地。有关议题我会在日后另一篇「随笔」详谈。

土地真短缺 

土地问题是社会矛盾的根源之一。《香港2030+》对土地短缺问题的严峻,有相当全面的分析。从客观数字上,长远的新增土地总需求逾4,800公顷(包括经济用途、房屋、以及政府、机构或社区、休憩用地、运输和基建设施),扣除已落实或规划的各个新发展区项目,例如启德、洪水桥等土地供应,本港长远土地供应仍然欠约1200公顷,包括200公顷房屋用地、300公顷经济用地,以及700公顷政府、机构或社区、休憩用地、运输及基建设施用途等,这还未包括一些我们现时难以预测的土地需求。如果已落实或规划的发展项目未能如期或全数落实,又或期间出现未能预测的需求,土地赤字只会越来越大。因此,《香港2030+》建议长远规划要积极为发展和环境两者创造容量。两个「策略增长区」,包括东大屿都会和新界北,预计可提供总发展面积达1,720公顷,正可解决长远的土地赤字问题。

创造容量作储备

有人指「创造发展容量」等同「过度规划」。所谓「过度」,其实只是我们现时缺乏的土地储备和规划空间。我上周已分享了「生地」变成「熟地」的漫长过程。造地难,储地更难。香港从来只有「唔够地」之实,没有「太多地」之嫌。没有土地储备,土地供应只能追落后,亦缺乏任何空间及弹性去满足不停转变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两个「策略增长区」的规划重点不单是提供土地作住宅发展,以应付人口和住户的持续增长,亦提供机遇在传统商业区以外,设立经济和就业中心,缔造新的经济平台,有助拉近市民居所与工作地点的距离,以减轻运输基建负荷,亦减少市民长途跋涉上下班之苦,并有助减低能源消耗和改善空气质素。

发展与环境

另一个对《香港2030+》的误解,是我们只懂「硬发展」。其实,我们在《香港2030+》提出的一个重点,是在发展的同时,亦要积极提升环境容量,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天然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我们不但要确保发展不会对环境造成不可接受的影响,亦要考虑如何改善整体的环境。我们必须主动改善及提升环境容量,例如善用「绿蓝资源」,并推行绿色基建,务求促进一个可持续的环境,并丰富生物多样性;而不是被动地缓减损失,亡羊补牢。简而言之,建设经济、开发土地与环境保育,从来没有相互抵触。我们的策略规划不是「先发展,后保育」,而是两者共进,缺一不可。

我亦留意到愈来愈多市民关注生态环境保育问题,担心政府「太积极」觅地,包括透过填海开发「东大屿都会」,会触发土地开发灾难。政府对生态环保从无掉以轻心,《香港2030+》正是建议保护保育价值高的地方,优先发展已受破坏的土地(包括棕地),及在建设地区边缘已荒废,以及低保育价值的地区,同时建议透过在维港以外填海,以综合规划较大面积的策略增长区。我们在发展的同时,必定会致力把环境保育和生物多样性纳入规划考虑,以创造、提升及再生环境容量,改善我们的环境。特别是我们要应对气候变化,《香港2030+》中建议的智慧、环保及具抗御力(smart, green and resilient)的城市策略,正是我们对不能避免的气候变化作深思熟虑的回应。

由你规划

《香港2030+》才公布数天,已引起不少讨论及评论,我感到欣喜,因为为期6个月的公众参与,正是让大家有充裕的时间了解有关议题和作互动讨论。《香港2030+》研究触及众多的范畴和问题,规划署同事花了不少心思,把复杂的资料转化为简单易明的图像及有条有理的分析,亦安排了各式各样的公众参与活动。我希望市民可花一点时间细阅《香港2030+》的建议、研究文件或参加活动,透过《香港2030+》这一个平台,规划属于自己、属于大家、属于香港的未来。

2016年10月30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