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共识 觅地建屋

暑假刚过,政府应对市民对住屋殷切需求的工作却从未停止。上周初,「长远房屋策略督导委员会」公布长远房屋策略谘询文件,提出在未来10年建屋47万个单位的目标。要达标,政府和整个社会必须齐心增加土地供应。

今年年初,行政长官在施政报告中勾划了土地供应蓝图;过去十多个月,政府以多管齐下的方式,从更好地利用现有土地及开拓新增土地两方面着手,大力增加短、中及长期的土地供应。除了加快各类用途地带改作住宅用途的检讨外,还推出了粉岭上水古洞新巿镇计划、元朗南房屋用地第一阶段社区参与、东涌新市镇扩展第二阶段公众参与、洪水桥新发展区第二阶段社区参与、以及维港以外近岸填海选点和搬迁政府设施往岩洞第二阶段公众参与等。

我和所有相关部门的同事,都全力全速推进各项与增加土地供应有关的工作。在觅地和开拓土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处理和克服种种不同性质和难度的技术问题,包括基建、交通和环境等。

首先,任何土地的基建容量,主要是交通、供水、排污等,都必须能够负荷土地上居住的人口,这个容量问题不只在乡郊或离岛存在,已发展地区也须面对。第二,不论在新巿镇或在已发展地区提高发展密度,都会为现有交通系统増加需求压力,改善措施或新的交通网络都需时规划和落实。第三,在任何土地上发展,我们都必须顾及例如空气、噪音、通风或其他环境影响,务求让市民有一个适宜居住的环境。毫无疑问,这些问题需要时间去研究和解决;但政府绝对有技术、有资金、有决心去解决这些技术问题,令合适的土地可以得以发展。

然而,除了解决技术问题以外,我们更需要社会上和地区上的谅解和支持。我们明白受土地发展影响的居民有其需要及诉求,必须倾听及在可行情况下合理回应。但另一方面,要满足房屋土地的需求,在觅地、开拓土地和进行城规的过程中,我希望大家能够平心静气共商,在个人利益和整体社会利益之间谋求折衷,尽力寻求最大共识,作出现实抉择。

今年七月我获邀出席一个智库举办的土地供应讲座,交流时有人提到全港有逾四成土地是郊野公园,在土地供应紧绌的情况下、在面对大量巿民居住的需要下,是否全都不能碰、不能发展呢?席间,有意见认为不一定,指这个课题是可以讨论和探讨的。此外,在一些与工商界专业人士和区议员讨论土地供应的座谈会上,亦有人提到大屿山的发展;指发展规划不应局限于大屿山北,尽管大屿山大部分土地是郊野公园,又有不少地方属自然保育区,但是否全然不可发展呢?发展郊野公园过往会被视为禁区、甚至禁忌,今天又是否完全不可碰、不可谈呢?

长远房屋策略谘询文件谈的是未来10年建屋目标,但土地供应需有更长远的规划,我们胸怀的是未来20年、甚至30年的需要。30年后香港人的生活空间和香港的地貌会如何?这图像、这愿景是香港人所共同拥有,社会要讨论、参与,从而凝聚共识,达致主流意见,作出抉择。在督导委员会聚焦未来10年的房屋供应目标之际,社会是否需要同步思考、讨论土地供应的配合,突破这个妨碍达标的最大制约呢?

督导委员会公布谘询文件后,我乐见不少中肯讨论及理性建议,讨论社会应该如何取舍不同目标及诉求,相信大家在讨论土地供应时,也会抱着同样的态度。

 

2013年9月8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