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讨各类用地 提高发展密度

一年半以来,我们先后推进了粉岭/上水/古洞新市镇、洪水桥新发展区、东涌新市镇扩展、元朗南和安达臣道石矿场的规划及工程研究,以及探讨维港以外填海和发展岩洞等中长期增加土地供应措施的可行性。但要解决短中期土地供应紧绌情况,我们必须同时推行其他可行的工作。

行政长官在施政报告提出十项措施,增加短中期的房屋土地供应,详情之前已有讨论,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我不赘了。整体来说,各项措施均取得阶段性成果。我们将于明年初公布它们的进展情况。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最近社会讨论比较多的其中两项。

(一)各类用途地带检讨
我们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新一轮土地用途检讨,包括短期租约、临时拨地、工地等政府用地的检讨,及第二阶段的绿化地带检讨即将完成,初步物色到一定数量可供发展的土地。可是,这并不意味我们的工作已经完结,相反只是另一个阶段的工作开始。如果我们要发展这些土地,必须按需要进行改划土地用途的程序,处理和克服种种不同性质和难度的技术性问题,包括交通、排污、空气流通和其他环境及基建因素,我们亦要面对社会大众和所涉社区的接受程度。

一般来说,找到可供发展的土地后,在改划土地用途之前,我们必须进行技术评估或研究,以确定发展有关土地并无不能克服的技术困难,并参考《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确定社区设施足够。在通过上述的研究和检视后,我们会谘询区议会的意见并在可行情况下合理回应,争取地区上的谅解和支持;并按法定规划程序,处理市民提出的申述和意见。

上述提到的「绿化地带」检讨是第二轮,我们检视的是在已建设地区边缘、邻近现存市区和新市镇的绿化地带。这些土地毗邻交通基建和供水排污配套,虽然有植被但缓冲作用和保育价值相对较低,是都市扩展的一个必然考虑的空间。

(二)适度提高未批出土地的发展密度
为了地尽其用,我们会检视每一幅未批出土地的发展密度,在可行的情况下提高其地积比率。这个过程同样需要克服以上第(一)点提及的基建和环境限制,须先按需要进行相关技术研究和社区设施检视,并且争取地区和社会上的支持。今年初,我们把将军澳四幅土地的地积比略为提高,增加了几百个住宅单位,是其中一个例子。

在一些新发展区提高发展密度,我们还会充分考虑原来社会上同意了的规划愿景和布局,就此,让我以启德为例做些说明。启德发展区前后经过十多年的公众参与和严谨规划,过程中,因应公众对维港的爱护和关注,政府缩减填海面积,从原建议填海133公顷,可容纳约26万人口的规划,到现在只容纳约9万人的「零填海」方案。

有见及此,我们在考虑提高启德的商住发展密度时,与其大幅修改整体规划布局而要重新规划及重做各项评估,并引发不同持份者间的争议和矛盾,花耗时间,拖慢土地供应;倒不如立足于过往多年累积的规划成果,提出一个考虑周详的调整方案。因此,我们的大方向是在适度增加商住用地的地积比率时,尽量减少影响整体布局、用地比例,以及区内的公园、体育园区及其他社区设施的规划。

最近,我们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研究,建议透过略为放宽四幅位处北停机坪「启德坊」范围内住宅用地的建筑物高限,预计可将可建楼面面积增加约两成。这做法既保留原规划愿景和布局而又可及时增加住宅单位供应,不失为一个务实和较快捷的方法。我们现正研究区内其他土地能以甚么方式进行调整,增加区内商业和住宅楼面的供应。

过去一年多,各项增加土地供应的工作,对规划署、土木工程拓展署、渠务署、运输署、环保署、地政总署、水务署等和相关政策局带来相当的工作量,同事们亦须在短时间内克服种种困难配合完成工作。对此,我衷心感谢。

2013年11月24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