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业展望 (二之一)

香港踏入了建造业的高峰期,多项大型基建计划已经陆续动工,当中包括大家熟悉的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速铁路等;此外,还有不少中小型工程项目,例如绿化和单车径等在进行。因此,我们预计未来几年政府工务工程基本开支每年均会超过700亿元。与此同时,铁路和私人巿场的建造开支估计亦会维持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这些投资不但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创造就业,长远更可提升香港的竞争力,推动香港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这庞大的工程量,我们必须提升建造业的竞争力、鼓励不断创新和促进其巿场健康发展。就此,我们已展开全面的策略性检讨,并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去提升业界的生产力。

(一)设计与建造方法
建造业对人力的需求非常殷切,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应对人力资源吃紧的制约。其中一项措施是从设计和建造方法入手,就此,我们在工务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上实施了3S的概念,即运用标准化‘Standardization’、简单化‘Simplification’和单一综合元件‘Single integrated element’,来提高建造生产力,从而纾缓对预期会出现人手短缺工种的人力需求。

让我以一些简单例子作说明。标准化:优先考虑采用标准化的设计,例如采用同等间距的柱趸,以提升施工效率。简单化:采用精简的建造系统和安装细节,及减少涉及高技术水平要求的特殊设计。单一综合元件:例如在制造工场先行预制沙井、楼宇墙身或结构组件,从而减少在工地施工的工序,提升工作效率外,亦克服施工工地狭小的限制。

使用预制组件是我们重点推广的建筑模式之一。一来,以工厂模式运作的工场,工作环境会较建筑工地安全。二来,机械化或自动化设备预制的组件,能有效地减少物料损耗和提升产品品质;三来,大量生产更能降低成本,且供应稳定。考虑到切割和屈曲钢筋是其中一个人手紧张的工序,我们正积极研究协助业界在本地建立具规模的钢筋预配工场,以缓减建造工程对劳动力的压力,并提高建造业的生产力。设立工场也可保障本地就业机会,并节省工场设于境外的运输成本。

(二)科技应用
科技发展有助提高建造业生产力,当中「建筑资讯模型」(BIM)更是集多项优点于一身。BIM能为建筑项目提供多维立体图像和实时资讯,使到在时间、成本、工序和风险等考虑上有较佳的决策,减少施工改动和延误造成的财务损失。此外,BIM也可提供建筑物件的构造细节,与预制件系统直接连接,有助生产高准确度的预制件,对改进建造工序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鼓励创新
我们透过优化投标制度,希望鼓励投标者引入创新的意念,提升建造业的竞争力。观塘海滨长廊第二期是我们在这方面首个试点工程项目,我们将通过修改现有技术评分制度,要求投标者加入提高生产力的具体建议,例如就人手短缺的工序,使用机械化施工程序和预制构件等。

(四)辅助中小承建商
为促进建造业市场健康发展,去年底,我们推出数项优化承建商名册制度的新措施。当中包括修订名册上各组别承建商投标合约价值上限和财务要求;接受非政府工程合约相关经验作为确定名册上承建商的资格;另取消24个月的试用期并以承建商的经验证明确定承建商的资格等。上述措施将有利规模较小的承建商承接更多合适的公共工程,累积更多经验,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由于篇幅所限,下周再谈建造业的人力培训和沟通平台。

2014年1月5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