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展填海研究

最近立法会发展事务委员会通过支持两项有关填海研究的拨款建议,分别是「中部水域人工岛策略性研究」和「欣澳填海的规划及工程研究」,这是我们迈向解决土地供应失衡工作上的重要一步。

由2011年起至去年中,我们进行了两个阶段的「优化土地供应策略」公众参与活动,就拟议填海地点的可能土地用途,以及未来进行技术研究时须注意的事项谘询公众。结果,公众人士普遍支持以多管齐下方式,包括在维多利亚港以外填海,作为长远增加土地供应的措施,并认同填海新增的土地可用作住宅、商业、旅游设施、康乐或休憩设施及建立土地储备等用途。另一方面,公众对海洋生态、生态保育、交通基建及成本效益等亦甚表关注。我们将会在上述两项填海的研究中仔细考虑市民的意见。

「中部水域人工岛策略性研究」是考虑到香港岛与大屿山之间的中部水域,在地理上具有巨大潜力可建一个或多个人工岛,发展为一个规划均衡和创新的「东大屿都会」,满足香港长远的住屋、社会及经济发展需要。同时透过提供便捷的交通基建,加强其与现有市区的连系,可发展成新的核心商业区,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提升香港的经济竞争力,并为香港整体发展缔造一个更均衡的布局。

欣澳填海的研究范围位处大屿山以北的西部水域,毗邻欣澳港铁站和香港迪士尼乐园,其主要规划意向是发展为一个休閒和娱乐枢纽,提供多元化的旅游设施,与大屿山其他旅游景点产生协同效应。

政府明白议会和社会人士对填海和上文提及的两项研究的关注,例如土地用途、对渔业、海上交通及海洋生态的影响等。因此,我们会认真做好研究,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让我以欣澳填海研究为例,扼要回应大家的一些关注。

可考虑的土地用途
因应过去公众谘询所得意见,我们提出欣澳填海所得土地可考虑的用途包括旅游业相关设施、娱乐及商业枢纽,以及康乐或休憩设施,此等用途获得公众普遍支持。因此,未来进行研究时,顾问必须进行市场分析,包括有关设施在地理上有何好处、如何与区内外其他商业设施配合等。同时,由于它邻近机场和港珠澳大桥,位置具策略性优势,可考虑建产业园为大屿山地区提供就业机会,并可促进香港的经济发展。现阶段我们亦不会断然否定其他合适的土地用途。

对渔业、海上交通及海洋生态的影响
我们会研究建造生态海岸线代替传统海堤以改善环境。生态海岸线的概念是使用潮间水道或在人工海岸线上种植红树林、建造泥滩、创造人工湿地,以增加附近水体的生物多样性。同时,我们会研究在合适位置敷设人工渔礁,藉以增加水中生物栖息地和丰富渔业资源。

我们明白公众十分关注填海对海洋生态的潜在影响,所以在往后的技术研究中,我们会积极探讨一些先进而环保的填海技术,减少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例如非疏浚填海方法。这种创新的填海方法,不单在填海范围内不需要清除海床上的海泥,在建造海堤时亦采用创新方法,利用一列连接着的桶状结构物,形成一幅挡土墙,然后将剩余的公众填料回填在桶状结构物内的海泥上。这个方法不但可尽量减少清掘海泥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亦可减少填海期间的海上交通流量。

另一方面,现时土木工程拓展署正就欣澳填海和另外两个位于大屿山以北西部水域具填海潜力的地点(即小蠔湾和龙鼓滩)进行累计性环境影响评估,以及中华白海豚的实地监测。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欣澳填海并无不可克服的环境问题,拟议的填海区亦非中华白海豚出没的热点。如果有关拨款获得通过,我们会进行更详细的法定环境影响评估,包括空气质素、水质、水力,生态、渔业影响、文物、考古、噪音、景观及视觉影响等,并复检填海不会造成相关影响。

香港填海造地已有百多年历史,一直是增加土地供应并支撑城市发展的行之有效方法。现时土地短缺问题与近十年大幅减少填海造地不无关系。事实上,香港来自填海的土地供应近十年明显减少,由过往平均每五年造地约500至700公顷(不包括赤鱲角及西九龙),到2005至2009年锐减至84公顷,而到2010至2013年,填海土地更只有8公顷。与此同时,在2007至2013年期间,我们把剩余填料运到台山进行填海,为对方填了五百多公顷用地。

为了应付人口增长、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及回应市民对提升生活质素的殷切期望,我们需要有持续及稳定的土地供应。我们明白填海是一项公众关注议题,因此一直尽心尽力与公众沟通、积极回应关注,并透过科学客观的方法进行研究,以及与各持份者分享研究成果,释除公众对填海的疑虑。我们会继续努力凝聚社会共识,携手为香港构建更美好的将来。

2014年5月4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