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发生以来,政府总动员齐心抗疫,当中不乏年轻的面孔。在严峻疫情下,他们勇于面对挑战,积极参与增建社区隔离及治疗设施。今次,三位分别来自工务部门、公用事业机构和承建商的90后工程师,分享他们参与这些紧急工程项目的经历,如何迎难而上,携手抗疫。
体会隔离设施的重要
政府积极觅地兴建社区隔离及治疗设施,数位年轻工程师均有份参与不同项目,获得宝贵的经验。在建筑署任职助理工程监督的李甲烽表示,有幸参与竹篙湾、青衣和启德社区隔离设施的项目。虽然他早期曾参与建设竹篙湾第一期社区隔离设施项目,但自觉经验尚浅,幸好得到上司的悉心指导。他相信这些工作经验能为日后的工作生涯打好基础,将来无论遇到任何挑战,他都会迎难而上。
守护香港700多万人健康的城墙
其间,李甲烽曾不幸确诊新冠肺炎,令他深深体会到隔离设施的重要,更促使他康复后,立即投入青衣社区隔离设施的工作,协助监督工程质量,结果项目在短短一星期内竣工,为确诊者提供适切隔离设施。他形容,这些隔离设施不是普通的建筑物,它们就像守护香港700多万人健康的城墙;过程中,他感受到工作不仅是为薪酬,而是为市民服务。
公用事业机构发挥电能专业
除了政府部门同事参与抗疫,我亦十分感谢公用事业机构和承建商的全力协助。来自中华电力有限公司的梁智来,是输电及供电业务部的高级工程师,专责供电规划及设计的工作。他表示,今次疫情严峻,起初他没有想过可以在工程界出一分力,发挥自己的电能专业,一同参与抗疫工作。隔离设施的电力工程可谓分秒必争,他们的工程团队知悉政府要兴建多个社区隔离设施后,随即展开供电规划及研究工作,并调配大批工程人员和资源,为新建抗疫设施建设供电网络,使其尽快投入运作。
破纪录速度完成多个供电项目
一般而言,工程由规划到正式供电予客户,需要数个月或以上的时间,但梁智来表示,中华电力的工程团队为社区隔离设施全天候24小时工作,大大缩短工程时间,最后更以破纪录的速度完成多个供电项目,令他感到非常鼓舞。今次的抗疫工作也令他深深体会到抗疫工作无分界别和年龄,只要时刻装备自己,年轻人亦可在不同岗位,发挥所长,回馈社会。
环境恶劣坚持迎难而上
另一位年轻人赵伟是中国建筑工程(香港)有限公司见习工程师。他说,自己加入建造业仅一年多,能够参与抗疫工作,为社会出一分力,他感到十分荣幸。回想今年2月,他和团队是第一批到竹篙湾新一期隔离设施工作的工程人员,当时恶劣的天气和环境无阻他们迎难而上。眼见确诊数字飙升,为了尽快协助完成兴建设施和减少接触家人,赵伟曾连续两星期没有回家。
香港与内地一脉相连
为应对这波疫情,中央接受特区政府请求,委讬内地施工团队协助建造社区隔离和治疗设施,这亦造就香港和内地前线工友携手合作。赵伟说,今次中央援建项目反映两地一脉相连,在危难时大家互相帮助,令他感到工作别具意义。
竹篙湾大幅度运用MiC
三位90后的年轻人亦坦言,参与兴建抗疫设施令他们眼界大开,并对建造业的工作环境和前景充满信心。李甲烽说,以前认识的建造业离不开钉板、扎铁、落石屎等,但近年很多工程均采用不同科技,例如「组装合成」建筑法(MiC)。赵伟表示,工程团队将厂房生产的独立组装合成组件(已完成饰面、装置及配件的组装工序)运送至工地,再装嵌成一幢幢隔离设施,大幅缩短建筑时间、提升生产力等。
梁智来则对不同持份者能够紧密合作感受至深,例如落马洲河套区的援建项目,区内本身没有供电网络,透过中华电力工程团队、承办商、政府不同部门等合作,设立临时指挥中心,协调工程分队灵活调配人手及资源,并商讨应变供电方案,才令供电网络的建设工程顺利推进,结果他们以破纪录的速度,十天内由米埔变电站铺设多组长达8公里的电缆至河套区。
90后是建造业的新力军,透过参与今次的抗疫工程,他们不但认识到建造业的革新,更为日后的工作生涯增添非一般的历练。我们对建造业的前景抱持乐观态度,尤其是工程量持续增长,政府支援和推动建造业采用创新建造技术,业界求贤若渴,我期望见到更多青年人加入建造业这个大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