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土地房屋问题,是本届政府的重中之重。行政长官上星期发表首份《施政报告》,从「提量、提速、提效、提质」四个方向,采取多管齐下的土地发展策略,压缩造地程序,加速造地,长远建立土地储备,既为解决住的问题,亦为提升生活质素及增强香港的发展动能。发展局会全力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以构建更宜居的香港。
1. 提量
制订并每年公布十年「熟地」供应预测
为展示政府造地的力度,以及利便监察工作进度,我们制订并每年公布十年可发展土地(即「熟地」)供应预测,这是特区政府首次发表同类预测,亦会成为我们造地方面的其中一个工作指标。
将扭转土地供应紧绌情况
提量而言,我们将会扭转过去土地紧绌的情况:未来十年(即2023-24至2032-33年度),熟地供应量将达3 280公顷,而且整体呈上升趋势。当中,已预留作房屋用途的用地预计可提供约493 000房屋单位。
就私营房屋而言,根据《长远房屋策略》最新推算,未来十年的需求为129 000个单位。换言之,我们每年需要约12 900单位,五年大约65 000个单位。政府在未来五年会准备好可提供72 000个私营单位的土地,通过卖地及铁路物业发展推出市场。再加上市区重建局及其他私人发展项目,整体供应将多于估算需求。
放弃「地刚刚够就可以」的思维
不过,我们并不止于此,会继续物色更多的土地发展机会,因为我们造地不单是为了解决我们住房的问题,也希望提升市民的生活质素和增强香港的发展动能,所以我们要放弃「地刚刚够就可以」的思维;我们要有储备,才能让政府和各界有空间想政策创新。
北部都会区及交椅洲人工岛
「北部都会区」和「明日大屿愿景」下交椅洲人工岛是未来土地供应的主要来源。整个「北部都会区」将发展的土地有3 000多公顷,当中的四成,即是约1 300公顷,将在未来十年的「熟地」中出现。至于交椅洲人工岛,我们目标是提供1 000公顷,当中约三成,即300公顷,也会在未来十年的后期开始出现,换言之,这些大型造地项目将在这十年期内陆续出现,绝对不是遥不可及。
另外,今次《施政报告》的新造土地来源包括「绿化地带」检讨,除了已经纳入各项发展计划的 1 200公顷「绿化地带」土地,我们再识别了约255公顷、可供应达70 000个单位的「绿化地带」土地,并会计入未来十年「熟地」供应内。
2. 提速、提效
精简发展程序
为了增加土地供应,我们亦要做到提速、提效,即是「精简程序」,当中涉及法定程序和行政程序两大环节。法定程序方面,我们正准备于今年年底前向立法会提交条例草案,修订多条与发展相关的法例。我期望得到社会和立法会的整体支持,令有关法例修订能顺利通过,做到如《施政报告》所说的大幅压缩制造「熟地」时间,令大规模发展由十三年压缩至七年,而一般项目由六年压缩至四年。
至于进一步精简行政程序,包括停车场楼面宽免安排、自行核证和独立审查安排等,这些均是持份者很希望我们处理的课题,我们也承诺明年年中起陆续提出具体建议,并与业界商讨。
3. 提质
促进老旧市区重建
提质方面,我们从以下四个方向更新及精简强拍制度,加快市区更新:
第一,建议把楼龄达五十年至少于七十年的私人楼宇的强拍申请门槛由八成业权降低至七成,而楼龄达七十年或以上则降低至六成。至于非工业地带工厦的门槛,建议如楼龄达三十年或以上的会由八成降低至七成;
第二,考虑相连地段合并发展可合并计算业权和门槛;
第三,精简强拍法律程序;
第四,成立专责办事处,为受强拍影响的小业主提供更多支援。
我们会于今年内就具体建议谘询立法会发展事务委员会、专业团体和居民组织,并计划在2023年下半年将修订条例草案提交予立法会。
活力环岛长廊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发展城市的同时,亦着重增设休閒设施,提升市民生活质素。我们将在香港岛建造「活力环岛长廊」,连接港岛北岸海滨长廊及南区多条现有海滨及郊野步行径,全长约 60 公里,其中20公里需要新建造或作改善,我们希望在未来五年驳通环岛长廊九成路段。
除以上主要措施,发展局亦会全力跟进其他工作,包括扩展标准化补地价安排、更广泛使用「组装合成」建筑法、精简地契续期安排、支援市建局的工作等,为构建更宜居的香港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