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新年期间,不少市民前往大埔林村许愿树和天后庙许愿祈福,但大家对附近的林村河又有多少认识?林村河上游是香港30多条具重要生态价值的河溪之一,其一带有不同种类的稀有生物,例如香港瘰螈,因此渠务署早年进行「林村河上游河道改善工程」时,除了治理河道,还极力保育该处的自然生态环境。近日我在渠务署署长唐嘉鸿陪同下到林村河,了解同事背后努力的成果。
大埔林村河源于大帽山、全长约10公里,经梧桐石涧、林村谷、太和、广福等地方,最后流至吐露港。90年代,林村河谷一带在暴雨期间经常受到洪水威胁。经周详规划设计后,渠务署于2007年至2012年进行了「林村河上游河道改善工程」,透过拉顺、扩阔和挖深林村河上游约2.6公里的河段,提升其排洪能力,保护周遭居民免受洪水威胁;并在规划设计阶段、施工期间和完成工程后,采取一系列适切的保育措施,着力保育天然河道、维持生物多样性,将工程对环境及生态的影响减至最低。
适切保育、还原原生环境
到访林村河当日,见河水清澈见底,鱼儿在山涧游动,雀鸟在石上停留。渠务署工程师郑敏炜表示,在工程的规划设计上,他们尽量保留林村河的原有环境,例如在挖深河道时,保留原有天然河床的泥石,待工程完竣后再铺回河中,尽量还原河床的原生生态系统;另外在河道旁以石笼取代钢筋混凝土河堤,石笼间的罅隙有助植物生长,从而营造自然生态环境;渠务署同时亦在河道两岸种植树木。
郑敏炜特别介绍由渠务署设计的「之」字型鱼梯,这设计是与绿色团体磋商后确立。现时林村河上游共有三条鱼梯,设置在河床斜度较大之处,以便河道生物能够逆流而上;鱼梯上亦设有凹位,让它们可以歇一歇后再继续前行。
各种物种数目上升
被《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育联盟》列为「近危」的两栖动物香港瘰螈,为林村河的原生物种。渠务署在开始主体工程前进行捞捕测量,并将这些原生物种迁移至工程范围以外的河段。当工程完成后,由于河道环境回复至与以往相若,再加上天然河床得以保留,瘰螈又自然地返回以前的栖身地。
渠务署同时委聘生态学专家进行长达4年的工程后生态监察。这项监察刚于2017年年底完成,结果显示各类物种,包括鸟类、鱼类、蜻蜓等的数目都恢复至工程前水平;香港瘰螈的数目则更胜从前,由工程前基线监测到的200多条,至最近记录到超过500条,证明了工程团队的保育措施卓然有成,成绩令人鼓舞。当日,渠务署顾问及生态学专家佘书生博士亦有即场捞捕瘰螈观察,发现它们均状况良好。
继续活化全港河道
除了林村河上游外,渠务署过往在梅窝白银乡河和鹿地塘河、西贡蠔涌河等治理工程,都有着成功的活化经验;署方亦会于施工中的黄大仙启德河加入绿化、园境及生态等元素,务求在完工后将之活化为市区中的绿化河道走廊。
为了让市民享有一个更宜居的城市,渠务署计划再接再厉,让河道活化能够在全港各区逐步实现。2015年年底,渠务署展开一项活化水体顾问研究,为全港228条主要河段建立包含其河道特性、地理环境、生态特征等的资料库,系统化地以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三方面、共十多项的准则,评估其活化潜力。
现时渠务署初步拣选了4条最具活化潜力的河段再作详细研究,包括大围明渠、火炭明渠、屯门河中游和佐敦谷明渠,并会适时谘询当区居民、区议会、绿色团体等,令活化方案更能融入社区、得到市民的认同和支持。我期望在不久将来,可以与大家分享更多活化河道的果实,并让我们一同携手,努力保护各河道的自然生态环境,让不同物种得以共存和繁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