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否留意到,香港不少地方的名字都包含一个「石」字,例如石塘咀、钻石山、石澳 、石门等。根据坊间记载,这些地方都与旧日的石矿场有密切关系,昔日曾经是石矿场的所在地。香港的石矿业已有过百年历史,不但带动香港的城市建设,亦提供珍贵的可发展土地,支持香港不同的发展需要。
土木工程拓展署联同规划署近日在中环展城馆合办「石头记:石矿的前世今生」专题展览,今次我邀请了两位署长一同回顾香港石矿业的历史,谈谈石矿场对城市发展的贡献,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是次展览分为四个部分:香港石矿场的历史足迹、采石工序及石材应用、前石矿场用地发展,以及香港对新石矿场的需求。现场除了以展板作图文并茂介绍,还展出一些昔日矿场工人开采时使用的工具和历史片段,十分珍贵,值得向大家推介。
石矿业起源与发展
关于香港石矿业的记录,最早可追溯至1841年。由于在开埠初期,需要大量石材建设维多利亚城,当时的政府就地取材,在发展区附近开发了多个石矿场,包括香港岛沿岸的筲箕湾、石塘咀及摩理臣山,以及后来九龙半岛沿岸的茶果岭、茜草湾、牛头角及鲤鱼门(又称为九龙四山)和何文田采石山。
花岗岩塘石块(又称为「方石」)是早期建筑物、挡土墙、水塘及海堤的主要建筑材料。现存的旧高等法院大楼、旧中区警署建筑群、旧青洲灯塔、西营盘社区大楼等,都是以本地开采的花岗岩块所建成。随着道路网的发展,以及 20世纪初引入混凝土作主要的建筑材料,石矿业便转为集中生产碎石,作混凝土的原材料及用于道路建设。
为确保有稳定的碎石供应,政府会定期检讨石矿场政策。举例说,在1966年鼓励小规模及已停运的石矿场交还牌照,改为利用合约模式集中发展多个大型石矿场,包括屯门蓝地、南丫岛、平山、石澳、安达臣道、钻石山等,以满足香港80-90年代对石料的需求。
适度维持本地石料储备
土木工程拓展署署长林世雄表示,希望藉今次展览向市民介绍香港石矿业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性。去年,香港建造业共使用超过2500万吨石料,创下历史新高。可以想像若石料供应突然出现短缺,对建造业会有很大的影响。现时香港使用的石料主要从内地进口,但我们有需要适度维持本地供应,作为石料储备,以应付不时之需。
现时,香港只剩下屯门蓝地石矿场仍然运作,该石矿场将于2022至2023年左右完成开采。政府已着手为开发新石矿场的可行性和选址进行研究,务求令新的石矿场能适时投入运作,延续本地的石料生产。
释出重要土地资源
石矿场在完成开采并进行所需修复后,可以释放大片土地,以满足社会及经济发展的不同需要,其中安达臣道石矿场便是一个好例子。该石矿场1956年起开始运作了超过半世纪,2017年停止开采。修复后的安达臣道石矿场,可供发展的面积超过40公顷。
规划署署长李启荣表示,规划署与土木工程拓展署合作,2011年开始为安达臣道石矿场未来发展进行规划及工程研究,并于2014年拟备建议发展大纲图。现时用地已根据大纲图进行地盘平整工程,日后有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会渗入智慧、环保、具抗御能力等元素。经修复后的石矿场,除了建议作房屋发展,还包括商业及社区设施,以及兴建占地约17公顷的区域公园,为市民提供不同类型的体育及康乐设施。透过规划与发展,石矿场将转化为一个绿色、宜居的社区。
「石头记:石矿的前世今生」专题展览的展期至今年9月10日,期间会举办专题讲座、考察活动和工作坊。我欢迎大家前来参观及参与相关活动,了解香港的石矿业,同时思考香港未来规划与发展的前路。建构更宜居的香港,你、我必须共同努力「揼石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