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很荣幸获委任为发展局局长。时间匆匆,一年过去,在各部门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着手处理大大小小的议题,过程中接触过不同持份者,就各项政策及措施进行坦率交流。我深感社会不乏有心人,虽然有时候大家的看法未必完全一致,但目标都是希望推动社会向前,努力将香港发展成宜居宜业的城市。在此,让我跟大家共同回顾发展局过去一年的工作。
房屋土地篇
房屋、土地供应不足的问题持续困扰香港,提供稳定及可持续的土地供应,以应付香港不同的发展需要,是政府的施政重点。我们一直全力以多管齐下的方式觅地造地,包括更改土地用途及适度增加发展密度;协调棕地研究;研究重启工厦活化;推展新发展区项目等,从来没有停下来或慢下来。其中,东涌新市镇扩展填海工程今年初正式动工,完成后,预计可容纳约14万人。
每幅土地的潜力,我们均会善用。如果在规划和基建许可下,政府会尽量将适当的土地,拨作公营房屋发展,以回应社会适切的诉求。其中,由2016-2017年度起,政府共改拨17幅原本规划作私人住宅发展的用地作公营房屋用途,合共可提供22,600个单位,当中包括行政长官日前公布位于启德和安达臣道石矿场的9幅私楼用地。
不过,面对房屋土地供应不足的问题,王道的解决方法仍然是要增加土地供应。土地供应专责小组今年4月展开为期5个月的公众参与活动,发展局会全力支援,希望市民尽量参与讨论,提出宝贵的意见。
建造业篇
要推动大大小小的工程,建造业的角色至为重要。不过,业界近年面对人手短缺、成本上升、生产力下降等挑战。发展局联同业界积极推动「建造业2.0」,推广创新、专业、年轻化,推动科技应用及创新建造方法,如推广采用建筑信息模拟技术;协助业界建立具规模和高度自动化的钢筋预制工场;在公营项目率先试行「组装合成」建筑法等。
其中,政府建议拨款10亿元成立「建造业创新及科技基金」,而建造业议会亦于去年年底成立「建造业创新及科技应用中心」,为业界提供平台,展示和引进各项先进技术。
未来十年,预计每年整体工程量将超过2,500亿元,故有必要吸引新人入行。香港建造学院今年初成立,提供获资历架构认可的课程及清晰的晋升阶梯,着力培训更多优质而专业的从业员。
安全城市篇
安居乐业是很多香港人的愿望,但缺乏适时保养和维修的居所,会危及住户和途人。我们即将推展「楼宇更新大行动2.0」,资助较高风险的楼宇业主进行所需的检验及修葺,期望透过促进适时维修保养旧楼,保障楼宇安全,改善居住环境。
近日升降机的事故,引起社会不少关注。机电署会透过短、中、长期措施,提升升降机安全,当中包括即时加强巡查和抽查,确保承办商检查维修的质量;中期会着手研究资助业主进行升降机优化工程,提升旧式电梯安全;长期将研究强制实施优化工程的可行性等。另外,我们会继续做好供水、防洪、斜坡安全、树木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致力建构安全城市。
保育篇
香港要成为宜居城市,做好文物保育十分重要。过去一年,共有三个重点活化项目相继向市民开放,分别为蓝屋、美利大厦、旧中区警署(大馆)。其中,蓝屋项目以大胆、创新的「留屋留人」构思,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最高荣誉的卓越奖项,证明本地活化再用历史建筑的水平受到国际认可。
今年下半年,另外三个活化项目:香港新闻博览馆、虎豹乐圃、香港青年协会领袖发展中心亦将开始营运。我们今日也会公布第5期「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的遴选结果。去年7月,「文物时尚‧荷李活道」街头嘉年华,吸引超过56,000人次参与,11月将会再办,欢迎市民届时踊跃参加。
携手同行 集思广益
过去一年,我和副局长廖振新、政治助理冯英伦及发展局所有同事,除了经常到立法会和区议会解释政府的政策立场,我也有很多机会走入社区,直接与市民交流沟通,聆听他们的意见及建议,亦分享政府的考虑和看法。我曾经到过安老院探望一众「老友记」,与公公婆婆欢度节日;相约大小朋友乘坐摩天轮,欣赏美丽的维港和海滨景色;还有跟不同行业的年轻人交流,鼓励他们为理想打拼等。要令香港变得更美好,单靠政府的力量并不足够,大家要一起携手同行,参与付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