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个以「水」和「沙」为设计主题的屯门公园共融游乐场即将启用,小朋友又多一个尽情「放电」的好地方!有别于一般传统游乐场,设计团队希望建造一个无障碍、优质的游乐空间,让不同年龄和能力的儿童一同玩乐,体验不同乐趣,学习不同技能。近日,我在建筑署同事陪同下前往参观,了解全港首个共融游乐场的设计概念和特色,尤其是设计团队和相关持份者背后所花的心思。
推动共融游乐 采纳得奖设计
屯门公园共融游乐场的设计概念源自「共融游乐空间设计概念比赛」的优胜作品。该项比赛是智乐儿童游乐协会、联合国儿童基金香港委员会及香港园境师学会,在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建筑署和屯门区议会的支持下于2015年举办。建筑署同事采纳了得奖作品的概念,再深化其设计。
整个游乐场分南北两部分,共七个游玩主题区。北面的设计主题为「荷花的寓意」,以水中荷花为创作主题,带出平等意念。场内三个主题区分别为「光影荷花」、「山丘地带」和「音乐感官」,为伤健儿童提供不同的康乐设施,包括玩水区、高高低低的小山丘区、弹床、音乐小玩意如敲击乐器和鼓等。
南面园区的设计主题为「爬上爬乐」,灵感源自屯门公园内的爬虫馆,以爬虫动物为主题,鼓励小朋友与大自然互动。此场地设有四个主题区:「爬虫乐园」、「猎蛋乐园」、「旋转地带」和「感官地带」。伤健儿童可按自己能力,攀越不同高度和类别的攀爬架、瀡滑梯;在沙池「掘蛋」;「玩转」各类摇摆旋转设施、触感活动组件等。
深化设计 延续社区参与
小朋友心目中的游乐场是甚么模样?在设计过程中,建筑署团队加入了社区参与的部分,邀请来自社福界的志愿及慈善机构、专业团体、大专学院、康文署、比赛优胜者等30个不同界别的持份者,参与两次深化设计工作坊,进一步完善游乐场的布局和游戏部件的设计,务求更切合小朋友的需要。
其中,设计团队曾到访屯门区的仁爱堂田家炳中学和匡智晨辉学校,与20多位参加了智乐儿童游乐协会「小小游乐场专员培育计划」的小专员见面,吸纳小朋友的建议。这种社区参与设计的模式,绝对值得日后其他游乐场项目作参考。
度身订做游乐设施
参观当日,建筑署园境师介绍说,过往游乐场设计中,一般全使用罐头式游乐设施,但屯门公园共融游乐场的康乐设施,是他们按场地实际环境度身订做。园境师亦花了许多心思为游乐场配置特别的植物,例如散发香味的含笑、落叶的枫香、会动的含羞草等,增强感官刺激及拉近小朋友与大自然的距离。
同事还特别向我介绍伤健人士的游乐设施,原来背后花了不少心思。举例说,有家长表达佩戴人工耳蜗的听障儿童,在滑下塑胶滑梯时会感到不适,故设计团队特别安装一组不锈钢滑梯,以照顾听障儿童的需要。较低的滚筒式滑梯则让行动不便的小朋友,也可体验瀡滑梯的乐趣。另外游乐场亦具备特别的设计,设置了小隧道、矮墙和屏障,让自闭症儿童可先远离外界刺激,缓和不安感,再逐步熟习环境。
引入特色鞦韆
另外,建筑署同事采纳了屯门区议会地区设施委员会的意见,新增一个鞦韆区。除设置传统鞦韆,亦引入三款特色鞦韆,包括:摇篮型、亲子型及座椅型鞦韆。有别于传统鞦韆,摇篮式鞦韆鼓励小朋友跟父母或朋友一同荡鞦韆,促进家长与孩子,或小朋友间的交流。座椅型鞦韆则备有安全带,适合行动不便的小朋友使用。
政府非常重视儿童权利,认同游戏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部分。我期望未来的游乐场能注入更多共融游乐的元素,令园内设施变得更好玩、更创新、更刺激,打造小朋友喜爱的游乐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