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的地下雨水和污水渠管,长逾4 500公里,其中不少位于旧区的管道,使用已超过30年,而尤其是污水管道,长期处于污水产生的腐蚀性气体环境下,亦较易老化和损耗。今年初开始,渠务署陆续为风险偏高的地下渠管进行修复,并采用无需凿开喉坑路面的修渠方法,减轻工程对市民造成的不便。今次,我邀请渠务署的同事,介绍如何以这种「无开坑式」的先进技术修复渠管,减低「爆渠」的风险。
逐步修复老旧渠管
严重的耗损会导致渠管塌陷,酿成路陷,影响交通、环境和公众安全。渠务署自2017年起,分阶段为被评定为高风险的渠管,规划全面的勘测及修复工程,制定全港性更换及修复计划。然而,在市区进行排水系统改善工程面对不少挑战。香港人多车多,地底亦铺设各种公用设施,例如煤气喉管、通讯设施、水管等,传统「开坑式」修复技术,难免对交通及居民造成影响。渠务署近年引入崭新的「无开坑式」技术,优点是无需挖掘一整段路面便能更换及修复渠管。
只需开出临时竖井
渠务署工程管理部工程师陈家贤介绍说,「无开坑式」管道修复工程,只需在个别位置,开出一个临时竖井,以便把新的喉管物料套进旧渠管内,形成新渠管。这种方法需要开挖的地方较小,施工期相对较短,完工后能迅速恢复行车,对公众的影响可以减到最低。目前,因应喉管损毁情况及现场环境,渠务署主要采用3种「无开坑式」技术,分别为原位固化内衬修复技术、螺旋缠绕修复技术及内套喉管法(见表)。
原位固化内衬修复技术
陈家贤说,俗称「套猪肠」的原位固化内衬修复技术,方法是把约10至40毫米厚的聚酯纤维(Polyester)内衬软管套筒,由「进口井」拉进原管道内,再以蒸汽或热水令其澎涨并固化,形成新渠管。此技术适用于干涸渠管。在修复仍有水流的干渠时,便需采用如螺旋缠绕修复技术,即置入一部特殊的缠绕机,以螺旋方式,把以钢加固的聚乙烯(Polyethylene)带状物料卷成喉管形状,在原管道内制成新渠管,另外亦可采用内套喉管法,两种修渠方式均适用于运行中的渠管,无需截流。
内套喉管法
陈家贤在土瓜湾庇利街工程地盘,介绍正在该处使用的内套喉管法。他说,工程人员在适当的位置建造一个临时竖井,然后把部分旧喉管切割开,待清洗和检查后,把1.5米长的玻璃纤维胶管逐段推入破旧或受损的渠管内,再用水泥灌浆填满新旧管之间的缝隙,形成新渠管。他指出,虽然玻璃纤维胶管看来较薄,但结构强度等同石屎渠管,寿命更长达40至50年。
筹划第二阶段工程
全港雨水及污水渠修复工程涉及18区,渠务署同事以4个月时间走访各区,谘询各个区议会属下委员会,向持份者解释工程项目详情,希望让工程尽快上马。第一阶段工程刚于今年年初展开,预计2022年完成。渠务署期望能于明年开展第二阶段工程,为荃湾、深水埗、油尖旺等6区的雨水及污水渠进行勘测和修复。
我感谢渠务署工程人员的努力,期望他们不断创新,继续引入先进技术保养渠管,并修复有问题的管道,移除潜在风险。
渠管修复技术 |
「开坑式」技术 |
传统做法,掘开路面,以钢筋水泥渠管取代旧有渠管 |
「无开坑式」技术 |
1. 原位固化内衬修复技术 |
把内衬软管套筒(聚酯纤维)拉进原渠管内,再以蒸气或热水令其澎涨并固化,形成新渠管 |
2. 内套喉管法 |
把玻璃纤维胶管逐段推入破旧或受损渠管内,再用水泥灌浆填满新旧管之间的缝隙,形成新渠管 |
3. 螺旋缠绕修复技术 |
置入一部特殊的缠绕机,以螺旋方式,把以钢加固的聚乙烯(Polyethylene)带状物料卷成喉管形状,在原管道内制成新渠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