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我在网志介绍东涌新市镇扩展近岸填海工程的最新进展,其中提到计划在扩展区首次引入生态海岸线,以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生物多样性。土木工程拓展署(土拓署)现正联同香港大学,进行一项可行性研究,在西贡、屯门龙鼓滩和沙田马料水的海堤,放置一些生态海岸设施,作实地试验。今次,我邀请了土拓署的同事和港大生物科学学院教授,为大家介绍研究的内容和初步成果。
模仿自然潮间带设计
一般而言,人造海岸线是由垂直海墙或堆石式海堤组成,物料多为混凝土和花岗岩,表面较光滑,不利有机物和微生物依附和生长,亦欠缺天然岩岸常见的生境,例如岩池、裂缝等,因此在炎热的中午或潮退时,潮间带的生物会因脱水和中暑而死亡,导致生物多样性偏低。
土拓署高级工程师李志健说,生态海岸线是在可行情况下,加入模仿自然潮间带的设计,储水遮荫,提供一个合适的生境和庇护空间,让海洋物种栖息和生长,提升生物多样性,形成「有生命」的海堤。此外,生态海岸线的设计亦可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休憩的好去处,更有助进行环保教育和科学研究。
研究选址分属不同水体
李志健说,由于香港鲜有采用生态海岸线的经验,故希望透过这项实地试验,研究生态海岸线模式在促进海洋生态及生物多样性的成效。今次研究的选址分属不同水体,例如西贡属海洋性、马料水属半开放水域、屯门龙鼓滩属河口性,有助评估生态海岸线在香港不同水体的应用和发展的可行性。有关研究2018年1月开展,预计2021年年底完成,当中包括为期两年的实地监察。
测试不同「生态海堤」组件
香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教授梁美仪说,实地监察今年3月展开,分别测试不同的「生态海堤」组件,包括生态护甲组件/生态立方体、牡蛎养殖篮/蠔笼、潮汐池、优化海墙/生态方块等。
生态立方体模仿天然岩岸生境,如孔洞、隙缝、不平滑表面等,让海洋生物栖息和觅食;蠔笼会放置蠔和青口,这类双叶贝壳类生物会摄食水中的微生藻和有机物,有淨化水体的作用;潮汐池的中央设有凹洞,可在潮退时储起海水,避免海洋物种因曝晒脱水而死亡;而生态方块凹凸不平及较粗糙的表面,则让微生物膜和藻类易于生长。
研究初步结果令人鼓舞
梁美仪教授表示,首6个月的实地监察,初步结果令人鼓舞。他以马料水试点的初步监察数据为例,在部分「生态海堤」组件上,录得11种生物物种,是在附近垂直或堆石海堤上找不到的,包括海藻、珊瑚藻、蟹和不同种类的螺,反映组件有效建造新的生境,增加生物多样性和促进生态功能。
政府一向重视平衡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海岸线在海外也有应用,并有不少成功的例子,例如澳洲悉尼市巴兰加鲁保护区的大型生态海堤、以色列海法湾的生态海堤,皆有效促进当地海岸生态的生物多样性。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生态海堤既能防波,又能保育海岸生态和促进市民亲水文化,做到一举多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