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局辖下古物古迹办事处(古迹办),是一个专责历史文物保护及教育的部门,致力保护和保存香港的考古和建筑文物,并加强市民对文物的认识、了解和欣赏。我曾在网志分享古迹办的工作,以及介绍本港不同的历史建筑。位于湾仔的玉虚宫早前被列为法定古迹,今次,我特别邀请古迹办的同事,为大家介绍这幢古庙的历史和建筑特色。
湾仔社区身分的印记
玉虚宫又名北帝庙,位于湾仔隆安街与石水渠街交界,是湾仔早期发展的重要历史地标,也是当地社区身分的印记。庙宇由湾仔坊众兴建,其左边的偏殿原为公所(现为龙母殿),而右边的偏殿原为书院(现为三宝殿),反映了坊众建立庙宇的原意及其社会功能,既为尊奉道教神祇北帝,亦以之作为议决公共事务的场地,以及为邻里提供教育的地方。政府去年10月宣布,把玉虚宫连同东区黑角头石刻、上水味峰侯公祠列为法定古迹。
玉虚宫文物价值高规模大
庙宇虽然多年来几经维修,但整体仍保持原有布局及主要元素。古迹办历史建筑组馆长伍志和说,玉虚宫的主体建筑历史悠久,清同治元年(1862年)开始兴建,翌年竣工,已有超过150年历史。庙内香亭的北帝铜像,其袍角刻有「大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已有400多年历史,故对香港来说,玉虚宫是文物价值甚高的庙宇,也是本地规模最大的北帝庙。
「两进三开间一天井」建筑
玉虚宫的主体建筑属「两进三开间一天井」的清代民间建筑。何谓「进」?伍志和介绍说,一个金字顶建筑可理解为一进,步入正门后就是前进,经过梯级,进入庙内放置神龛的空间则为后进。两进之间原有一个天井,现已被香亭复盖。在本地中式建筑中,后进是最重要的空间,故主神北帝和大部分神像都置于后进供奉。
布包拳头书写「玉虚宫」三字
玉虚宫仍保留了不少具文物价值的装饰。其中,主体建筑前进的正脊及墀头饰以清光绪33年(1907年)制造、造工精巧的石湾陶塑。正脊上层为二龙戏珠,两边有一对鳌鱼;下层主要是以中国民间故事为题材的人物塑像,手工精湛。另外还有正门的木雕和石刻,而最特别的是麻石门额上「玉虚宫」三字,为当时驻九龙寨城的大鹏协副将张玉堂以拳书(即以布包裹拳头写字)所题。
湾仔早期称为「下环」
伍志和说,玉虚宫前进的脊檩刻有「下环」两字,是湾仔早期的名称,另外亦有「同治二年」的刻字,而善信的供物,如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铸铁钟,以及两块分别刻有「德焕辰居」及「总握天枢」以颂扬北帝的木制古牌匾,亦有「同治二年」的刻字,全部均可追溯至庙宇的落成年份,即同治二年(1863年)。
中国民间信仰具包容性
玉虚宫现为龙母庙的偏殿,前身为公所,它与附近的社会服务机构圣雅各福群会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1949年,战后的香港百废待兴,而难民数目众多,各项社会服务需求甚大。圣雅各福群会有意在湾仔开展儿童工作,但缺乏场地,遂向玉虚宫商借当时的公所作儿童会,为区内儿童提供服务。伍志和说,这显示中国民间信仰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一间供奉北帝的传统中国庙宇,能兼容不同的宗教,让基督教会在庙内提供他们的服务,实是香港民间信仰有趣的特色。
为配合政府「对公共卫生有重要性的新型传染病预备及应变计划」下提升应变级别至紧急及避免市民聚集,古迹办已关闭辖下的历史建筑与古迹,直至另行通告。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响,我明白不少市民都十分忧虑,希望大家做好一切防护措施,保护自己及家人健康安全,一起克服这个难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