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年初三,首先我祝愿各位身体健康、万事胜意!中国人特别重视传统节日,而香港虽为弹丸之地,亦有不少传统节庆活动得以传承。在第四期「活化历史建筑夥伴计划」(「活化计划」)中,铜锣湾大坑书馆街12号将会活化为大坑火龙文化馆,让市民有机会欣赏和使用这座历史建筑之余,亦认识大坑舞火龙及传统客家文化和历史。今次,我邀请了负责参与活化这幢旧建筑的非牟利机构代表,分享计划详情。
盼今年中秋完成活化工程
2013年12月,发展局推出第四期「活化计划」,邀请非牟利机构就如何活化一批政府历史建筑物提交建议,书馆街12号是其中一个项目。2015年6月,大坑坊众福利会成功获邀把这座三级历史建筑活化成大坑火龙文化馆。现时,项目的活化工程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并争取今年中秋节顺利落成启用。
展示大坑舞火龙文化
大坑火龙文化馆副主席罗咏诗介绍说,大坑舞火龙的习俗已有逾百年历史,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中秋节,大坑火龙在大街小巷中舞动翻腾,巿民夹道观赏,已成为不少市民和游客慕名而来的节庆活动。把书馆街12号活化为大坑火龙文化馆,目的是希望把文化艺术带进社区,展示大坑这项独特的舞火龙传统和历史,亦透过举办不同的课程和活动,推广客家传统习俗。
简约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书馆街12号占地面积约131平方米,总楼面面积约 338 平方米。原址是晚清时创立的「孔圣义学」(为贫穷人士提供免费教育的孔圣学校)。校舍在日占时期遭受严重破坏,1949年原址重建。这幢楼高3 层的建筑物采用简约现代主义风格,强调功能性及实用性,在2010年12月获古物谘询委员会评为三级历史建筑。重建后此建筑物一直作教育用途,建筑物前的街道命名为「书馆街」,更显示学校在邻里间的重要意义。
保留建筑构件及特色
罗咏诗说,活化工程会保留原有的出入口、建筑物外墙立面、奠基石碑、由地下连接至天台的唐楼楼梯、原有铁窗框和窗花、部分木地板等。在建筑物后面的第一巷会增设正门出入口,旁边也会增建一部升降机,提供无障碍通道设施。另外,升降机的外墙会铺设灯饰,于晚上合适的时间营造灯光效果,希望建筑物能够成为区内新文化地标。
提供教育和体验工作坊
活化后,建筑物地下一层将变成展览厅,介绍大坑火龙的历史、起源、火龙扎作工艺和典故、舞火龙路线等,以及大坑作为传统客家村落和该建筑物本身的特色。大坑火龙与客家风俗有关,一楼及二楼设有以大坑火龙为主题的中西餐馆,当中会提供客家菜,推广客家饮食文化;二楼亦可提供教育和体验工作坊,举办一系列文化课程,包括中国文学、国术及传统中华文化讲座,如介绍舞龙、舞狮、舞麒麟习俗,以展示书馆街12号早期办学的原意及大坑原客家村落武术的传统。
活化过程挑战大
谈及活化过程中的挑战,罗咏诗表示,由于书馆街12号的面积小,为尽量利用有限的空间来展示丰富的展览内容,他们会加入现代科技的元素,例如扩增实境(AR)及虚拟实境(VR),让访客透过不同方式接触展品,认识大坑火龙及该区文化和历史。
另外,她说,大坑坊众福利会是较小规模的地区组织,缺乏人力物力,但一个活化项目的成功,可持续性十分重要,他们希望积极推广文化旅游,把书馆街12号和区内其他景点串连,如莲花宫、虎豹别墅等,设计不同行程组合,以增加参观和使用历史建筑的人流和活力,及提升整个地区的吸引力。
大坑火龙文化馆活化项目把历史建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紧扣起来,令人期待。日后我会透过《局长随笔》介绍更多活化项目,希望与大家一起感受政府、社区团体以至整个社会一同参与保育工作的热情和努力。大坑舞火龙的起源是为了消灾灭瘟,我亦希望新的一年疫情尽快过去,大家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