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岩洞是政府多管齐下增加土地供应策略之一,对香港长远发展相当重要。渠务署正展开把沙田污水处理厂位于城门河河口的厂房,迁往对岸亚公角女婆山岩洞的工程,以腾出现址土地作有利民生用途,同时改善区内生活环境。这项搬迁计划是香港现时最大规模的岩洞发展项目。今次,我邀请两位渠务署同事介绍工程详情,并讲解如何应用新技术,提升工程效率。
搬迁后腾出28公顷土地
现时的沙田污水处理厂占地28公顷,每日处理约25万立方米污水,是全港最大的二级污水处理厂。重置后,可腾出厂房现址土地作其他发展。新沙田岩洞污水处理厂则占地14公顷,较同样位于岩洞内的赤柱污水处理厂大15倍,将是香港同类设施中规模最大的。新厂房会引入先进污水处理技术,即使占地较小,污水处理量亦与现时厂房相若,可以满足区内人口需求,为居民提供更佳服务。
搬迁计划分三个阶段
渠务署土力工程师高鸣远说,搬迁计划将分三个阶段推展。第一阶段工程主要包括在岩洞入口处开拓工地、兴建主连接隧道;第二阶段是建造主体岩洞及上游污水收集系统工程;余下工程主要包括在新建岩洞内兴建污水处理设施,以及拆卸现有沙田污水处理厂。第一阶段工程已于2019年2月展开,现正进行主连接隧道的挖掘及爆破工程,目前进度符合预期,可望如期在2022年完成。
建临时行车桥减交通压力
在设计上,岩洞如一道天然屏障,完全复盖污水处理设施,保留山地的自然景观。渠务署亦会采取气味控制措施,进一步减少异味对社区的影响,改善社区环境。另外,渠务署工程师潘士廉说,隧道爆破产生的泥石,需要工程车辆运走。为减少对附近交通的影响,尤其亚公角街是马鞍山其中一条交通命脉,工程团队特意建造了一条横跨亚公角街的临时行车天桥,使工程车辆无须驶经亚公角街进出工地,减少工程对附近交通造成的压力。
新技术提升工程效率
工程团队还应用了多项新技术,如建筑信息模拟(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简称BIM)技术、「可供制造和装配的设计」(Design for Manufacture and Assembly,简称DfMA)等,协助兴建该临时行车天桥,提升工程效率。
BIM技术令工程设计和工地环境以三维方式呈现出来,让工程团队准确掌握细节,更易找出及处理各种潜在问题,以便作出修改,并可进行模拟演练,以完善施工计划和临时封路安排。透过DfMA,团队可以一边在工地建造桥趸及基座,一边在工场预制天桥的组件,大大缩短建造时间。在两者的配合下,令晚间吊运组装工程由原定6晚减至2晚,减少了深夜封路对交通的影响。
与地区紧密联络
另外,为了让公众对搬迁计划有更深入的认识,工程团队一直与地区人士保持紧密联络,主动讲解工程进度,并在地盘附近梅子林路旁,建造社区联络中心,方便居民查询工程资讯。
香港山多而陡,岩石坚固,沿市区边缘的山地特别适合发展岩洞。利用如岩洞这些「隐藏」的土地资源,支援合适的公共设施迁置,以腾出地面空间,为香港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土地。今次搬迁污水处理厂往岩洞的工程,既改善厂房现址及周边的环境,亦释放土地作有利民生的用途,可谓一举多得。
此外,就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将审议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落实「爱国者治港」的决定,特区政府完全尊重中央对这次完善选举制度的主导权,并认同王晨副委员长在大会就有关《决定(草案)》说明中阐述的五大基本原则,即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持依法治港;符合香港实际情况和提高香港特别行政区治理效能。特区政府会全面配合,通过本地立法切实执行完善措施,坚持实践「爱国者治港」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