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保育珍贵的历史建筑,除保存其建筑结构,更要让它重拾活力,同时让巿民有机会欣赏和使用,以为它们增添新的社会意义。早前,我介绍了第四期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下两个项目。今次,我会介绍余下一项同具相当意义的项目:修复何东夫人医局作生态研习中心,并邀请负责活化工程的啬色园副主席陈灿辉分享计划详情。2323 原为新界最早期乡郊诊疗所 位于古洞路38号的何东夫人医局由何东爵士(Sir Robert Ho Tung)捐资建成,并以其原配夫人麦秀英命名。医局1932年兴建,1933年落成,为新界区最早期乡郊诊疗所之一。1934至1973年间,医局主要用作产科中心和印度籍军人疗养所。医局亦曾用作普通科门诊诊疗所,提供医疗服务和举办健康教育活动,直至2005年为止。2009年12月获古物谘询委员会评为二级历史建筑。 活化工程今年年中完工 2015年6月,啬色园成功获选把医局活化为「何东夫人医局‧生态研习中心」。啬色园副主席陈灿辉说,医局位处绿树林荫的古洞乡郊,邻近塱原一带,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特殊的生态环境,适合发展为本地生态探索中心,提供一系列社区生物速查课程及体验活动,向新一代推广保育自然生态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医局的活化工程于2019年4月展开,预计今年年中完工并开始营运。 糅合中西建筑风格 旧医局由两栋楼高一层的主楼和平房组成,以有盖行人道连接。主楼入口上方饰以石匾,上面刻有「何东麦夫人医局」字样,背面建有柱廊式外廊,而平房中间有一天井。陈灿辉说,医局糅合了中西建筑风格,将西方的「艺术与工艺」特色元素,如墙壁以抹灰批荡、底部基座涂上灰色漆油、「村舍平房」风格的门窗,以及窗楣、窗台下、烟囱饰有红砖镶边等,与中式如双筒双瓦设计的斜屋顶、屋脊末端上翘等本地元素结合。这种被称为带有「艺术与工艺」特色元素的中式折衷主义风格建筑,在香港甚为罕见。 尽力维持医局原貌及特色 陈灿辉说,为尊重医局的建筑设计原意,在活化过程中,尽力保留建筑物的外观、设计、内部间隔,以至整个建筑群的布局。活化后,主楼将用作生态展览区,设立「生态显像馆」、「实验室」及「生态书房」。「生态显像馆」设有大型屏幕,用以投射生态的影像及介绍本地生物多样性的现况;「实验室」会放置显微镜及其他实验室仪器,让同学进行简单实验;「生态书房」会展示本地物种照片、标本、手绘图、参考书等。 「农业缩影区」 平房内设有两个展馆—「医局宿舍」及「古洞故人‧医局故事展馆」,展示医局的建筑特色、活化医局的过程,以及与医局有关的故事。户外地方将成为「农业缩影区」,设有生态池、中药园圃、有机菜田等,让参观的学生进行生态考察。由于何东夫人喜爱养蚕,故亦会在区内种植桑树以纪念她。至于新建的副楼,楼高一层,设有电机房和洗手间,与现有建筑物兼容,不会影响游客欣赏医局的建筑特色。 医局活化项目是相当有意义的计划,我期望市民欣赏医局鲜明的建筑特色外,亦加深对自然生态的认识。此外,上星期「局长随笔」提到我与多位同事、专家和持份者参与制作的电视节目—「寻土觅地」,上星期已播出第六至十集,继续带大家了解香港的土地问题,欢迎按入本局的专题影片网页,重温有关内容。 |
2021年4月4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