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创新科技 提升斜坡安全管理

土木工程拓展署辖下土力工程处早前举办岩土创新科技论坛,提供平台让业界就岩土工程应用创新科技交流意见。虽然研讨会因疫情而改为视像举行,但仍吸引约一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科技人员、学者和业界人士参与。今次,我特别邀请土力工程处同事介绍论坛的详情,以及分享如何应用创新科技,加强斜坡安全管埋,防治山泥倾泻。

论坛亮点—人工智能

继2018及2019年,今年已是第三次举办岩土创新科技论坛。土力工程处副处长(港岛)张秉业说,论坛的目的是促进岩土工程业界更广泛应用创新科技,以提升生产力、质量、效率及从业员的安全。当中一个亮点是人工智能。大数据是人工智能的主要动力,公开数据的规模和速度,对香港成为智慧城市至为重要。土力工程处现时已有17类空间数据开放予公众使用,包括三维激光遥感测量数据、已登记的人造斜坡、历史性山泥倾泻天然山坡资料等。

论坛热话—机械狗

论坛另一热话是处方最近引入由波士顿动力公司硏发的机械狗。张秉业说,该公司负责人在论坛上介绍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特训」机械狗的活动能力,令它懂得辨识四周环境,避开树木及障碍物,深入山泥倾泻灾场或工程人员难以到达的环境,在崎岖山坡或恶劣环境中完成勘测。机械狗身上配备了收集数据的仪器,配合5G传送技术,能够把现场拍摄得来的影像实时传送,有助工程师分析数据,更快评估斜坡风险,制订缓解措施。

数码化岩石节理测量

另外,土力工程处亦希望透过今次论坛,鼓励业界利用数码技术,作为勘测和分析岩石节理(即石坡上裂隙)的常用工具。土力工程师梁伟健说,若以传统方法来测量,即是把罗盘紧靠在石的节理上,必先要清理石坡上的植被、搭建临时棚架,这样不仅花费时间和金钱,亦有安全上的考虑。现时很多先进的遥感技术,可收集地形资料,展示节理的走向、倾斜角度等情况,例如使用手提式激光扫描器进行扫描,或透过摄影测量法,拼凑数百至数千张照片,建立三维数码模型,然后透过电脑分析石坡的稳定性。这较传统测量方式更具效率,而且无论日夜、晴天、雨天也可用上。

自动化斜坡工程设计

在工程设计方面,土力工程师郑嘉俊说,土力工程处积极应用建筑信息模拟(BIM)技术,以提高规划和设计的准确性、灵活性及效率。他以香港仔石排湾一座泥石坝为例,介绍在工程设计阶段,利用了数码化地理模型和地质数据,分析斜坡的稳定性和评估泥石流的风险。同时,他们研发了一套自动化计算程式来优化场地设计,减少挖掘和填土量,减低建造泥石坝对周遭环境的影响。郑嘉俊指出,数码化及自动化设计流程有助预先了解三维地形环境资讯,配合数位孪生(Digital Twin)技术,当现场建造环境有所改变时,工程师可以迅速改动设计,从而达到优化设计、改善工作流程、提高成本效益等目标。

应用科技提升工程效率

香港的雨季,一般由四月开始,我们不会低估暴雨带来的破坏性,并会继续应用创新科技,提升防治山泥倾泻工程设计的质素和经济效益,而业主亦有责任定时维修私人斜坡或挡土墙,以防患未然。此外,我在一连两星期《局长随笔》均提到与多位同事、专家和持份者,参与制作电视节目—「寻土觅地」,上星期已播出第十一至十五集,其中介绍东涌东大型填海工程的规划,有关应用崭新的环保填海技术及填料等问题,欢迎按入本局的专题影片网页,重温有关内容。

 
请按上图观看影片
土力工程处早前(3月26日)举办岩土创新科技论坛,发展局常任秘书长(工务)林世雄担任主礼嘉宾。他致开幕辞时称,土力工程处近年致力利用创新科技来应对山泥倾泻风险,并鼓励业界携手应对未来挑战。
土力工程处早前(3月26日)举办岩土创新科技论坛,发展局常任秘书长(工务)林世雄担任主礼嘉宾。他致开幕辞时称,土力工程处近年致力利用创新科技来应对山泥倾泻风险,并鼓励业界携手应对未来挑战。
岩土创新科技论坛因疫情而改为视像举行,但仍吸引约一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科技人员、学者和业界人士参与。
岩土创新科技论坛因疫情而改为视像举行,但仍吸引约一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科技人员、学者和业界人士参与。
图为土力工程处处长张伟文博士在岩土创新科技论坛致闭幕辞。
图为土力工程处处长张伟文博士在岩土创新科技论坛致闭幕辞。
土力工程处副处长(港岛)张秉业介绍说,论坛的目的是促进岩土工程业界更广泛应用创新科技,以提升生产力、质量、效率及从业员的安全。
土力工程处副处长(港岛)张秉业介绍说,论坛的目的是促进岩土工程业界更广泛应用创新科技,以提升生产力、质量、效率及从业员的安全。
土力工程处土力工程师梁伟健介绍手上的激光扫描器时说,扫描器收集数据后,可在电脑屏幕上显示三维地形模型,有助部门评估山泥倾泻风险。
土力工程处土力工程师梁伟健介绍手上的激光扫描器时说,扫描器收集数据后,可在电脑屏幕上显示三维地形模型,有助部门评估山泥倾泻风险。
图示手提的激光扫描器。
图示手提的激光扫描器。
土力工程处土力工程师郑嘉俊以背后位于香港仔石排湾的泥石坝为例,在工程设计阶段,他们利用了数码化地理模型和地质数据,分析斜坡的稳定性和评估泥石流的风险。
土力工程处土力工程师郑嘉俊以背后位于香港仔石排湾的泥石坝为例,在工程设计阶段,他们利用了数码化地理模型和地质数据,分析斜坡的稳定性和评估泥石流的风险。
图示香港仔石排湾的泥石坝及其前方。
图示香港仔石排湾的泥石坝及其前方。
利用数码化的地理模型和地质数据来分析斜坡的稳定性,有助减少工程成本和时间,并减低对四周环境的影响。图示石排湾的泥石坝。
利用数码化的地理模型和地质数据来分析斜坡的稳定性,有助减少工程成本和时间,并减低对四周环境的影响。图示石排湾的泥石坝。

2021年4月11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