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展新发展区项目的同时,我们重视区内自然和环境保育,以为市民提供绿色和优质的生活空间。古洞北/粉岭北新发展区,是中长期多管齐下土地供应策略的重要一环,而计划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兴建塱原自然生态公园。今次,我邀请土木工程拓展署(土拓署)和渔农自然护理署(渔护署)的同事,介绍保护及改善塱原生态环境的工程细节,而担任是项工程顾问的长春社代表,亦会分享保育塱原的建议。
工程预计2023年完成
塱原位于上水双鱼河及石上河之间,是香港现时最大的连片淡水湿地,具有高生态价值。土拓署2019年年底展开工程,计划把塱原核心地区约37公顷土地发展成自然生态公园,以保护和改善重要的生态环境,并补偿因开发新发展区而造成的湿地损失,同时,署方藉工程优化该处环境,使之成为新发展区内主要的绿化空间。现时工程进展顺利,预计2023年完成。
维护和提高塱原生态价值
塱原自然生态公园由土拓署兴建,渔护署负责公园日后的管理。渔护署自然公园主任何景欣博士说,塱原拥有不同的生境,包括湿耕和干耕农田、浅水池、稻米田、鱼塘、沼泽等,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政府希望透过建设塱原自然生态公园,进一步维护和提高塱原湿地的生态价值,为不同生物提供更多觅食、栖息和繁殖的地方;同时希望保存传统的耕作方式,达到农业及生态共融。工程期间,渔护署与土拓署紧密合作,就生境维护、复修和管理,以及公园的规划和设计交换意见。
公园分三个区域
土拓署工程师周夏露说,公园将分为三个区域,包括占地约21公顷的「生态区」、约11公顷的「农业区」及约5公顷的「访客区」。「生态区」会透过种植指定农作物及生境管理,维持塱原的生物多样性;「农业区」会让农民以生态友善的模式耕作;「访客区」会提供访客设施,让公众了解及欣赏塱原湿地生态,提高市民对自然保育的意识。
修复旱田和荒废农田
另外,土拓署会把部分旱田和荒废的农地修复成湿地生境,让整个塱原增加约8公顷的湿地。稻米田是禾花雀迁徙途中重要的休息站,去年年中,土拓署与长春社、香港观鸟会及塱原农民合作,成功种植约十块稻米田,并赶及在十月份雀鸟迁徙季节前完成,让雀鸟迁徙途中在塱原休息;并透过塱原农民的指导,修复了昔日的五块水滋田,让水滋及红虫在水滋田中繁殖,为雀鸟提供丰富的食物,结果吸引了很多雀鸟,特别是水鸟前来觅食。
优化塱原耕种环境
为配合未来塱原农地的灌溉需要,土拓署亦会改善塱原的灌溉水道,并建设一个淨化湿地,以沉淀、植物过滤及太阳照射杀菌的方式,改善公园的灌溉水质。公园内不同位置将设置储物室,让农户放置简单农具及器材。
在自然环境中探索
此外,为了让市民在自然环境中探索淡水湿地、了解农作物和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公园的「访客区」将设有木板步行道、观鸟屋和户外教室。土拓署亦会在公园附近兴建访客中心,提供舒适的空间让公众了解塱原在生态及农业方面的重要性。
尽力保护自然环境
周夏露表示,在兴建塱原自然生态公园期间,土拓署需小心翼翼进行每项工序,避免使用大型机械,以保护塱原的自然环境,减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虽然这些挑战增添了工程的难度,但当看到雀鸟在已复修的湿地中栖息及觅食,工程团队的努力也是值得的。他特别感谢长春社担任顾问,为这项工程提供不少宝贵意见。
感谢长春社提供意见
长春社保育经理许淑君分享说,难得塱原有一整片农耕淡水湿地,让农友继续耕作,所以期望在工程细节上,可以保持保育塱原的原则,把对生态的影响减至最低。工程期间,他们会提醒工程团队特别注意生态价值较高的位置,避免工程车行走有关路段,又例如去年10月至12月是禾花雀来港的季节,长春社特别提醒工程范围避开稻米田,以便禾花雀在田里觅食。
政府一直致力在发展与保育之间取得适当平衡,以期在新市镇提供一大片绿化空间,缔造优质的生活环境。我同意塱原自然生态公园的工程需要配合保育原则,尽量减低对这片湿地的影响,因此我感谢各部门通力合作,并与环保组织紧密沟通,为更有效地达到自然保育的目标而作出努力。我期望公园尽快落成,让大众感受到我们致力保育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