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近年积极推动优化海滨的工作,致力建造无间断的世界级海滨长廊,为市民提供休閒康乐的好去处,其中,西环卑路乍湾海滨休憩用地,是香港海滨发展一个重要试点,这里设施简约,但大部分皆可移动,例如可随意组合的卡板、可坐上去飞驰的滚轮卡板等,最近更把「水上乐园」搬到岸上。不同年龄层的游人各自发挥创意,或动或静,在共融和互相尊重的情况下,共同享用海滨。 今次,我特别邀请海滨事务委员会主席吴永顺,为大家介绍「海滨共享空间」的概念、设计与管理模式,而座落休憩用地的一个社区园圃,其顾问亦会分享在海滨推动农耕的情况。 冲出框架 测试巿民接受程度 卑路乍湾海滨休憩用地位于坚尼地城城西道,去年10月起全面24小时开放,为市民提供饱览维港西面和夕阳海景的消閒空间。整个项目由海滨长廊和相连的休憩用地组成,占地约5 900平方米。吴永顺说,海滨事务委员会和发展局一直积极探索海滨的设计和管理模式,希望打造全新的「海滨共享空间」品牌。有别于一般公园,卑路乍湾海滨休憩用地作为「海滨共享空间」实验场,会尝试冲出固有框架,并测试巿民对设施的接受程度。 市民满意度高 他说,由于用地的设计和管理模式是实验性质,故大家已有心理准备,未必事事行得通,若可行的话,就应用在其他地方,否则用作吸收经验。根据今年年初进行的《卑路乍湾海滨长廊研究报告》,600多名受访的使用者中,对用地的满意度高达93%,给予了大家继续探索下去的方向。 没太多规则 鼓励自己去创造 谈到「海滨共享空间」的特色,吴永顺说,首先,是以「愿景带动」的管理模式,没有制定太多规则或限制,反而鼓励市民自律,互相尊重和包容。在这里,大家可以跑步、踏单车、踩滑板、閒坐、奔跑追逐、携宠物进入及使用,各适其适,而大部分设施和装置均可移动,包括运货用的卡板、不同设计的座椅、摇摇椅、「期间限定」的游乐设施等,大家按喜好使用,发挥创意,创造自己的天地,亦增加市民对海滨的归属感。 另外,项目采用「地方营造」的模式,海滨事务委员会透过观察和收集意见,了解当区居民的需要并作出回应,这种由下而上的规划模式,正正令场地每一吋空间和每一件设施完全发挥作用。 增设夏日主题装置 为贯彻「期间限定」的理念,趁着暑假,我们在卑路乍湾海滨休憩用地会增设色彩缤纷的装置,包括新的卡板、为凉亭换上更舒适的装置、装设以夏日为主题的巨型水床、为滑浪板配上滚轮变身「滑浪车」等。我们亦会继续与社会上不同界别合作,让他们亲身参与海滨建设,例如最近伙同一间设计消毒机械人的初创公司,引入机械人定时为海滨设施消毒。 开放式社区园圃 至于毗邻休憩用地约2 000平方米的范围,现时由非政府机构「坚农圃」营运开放式社区园圃,是全港首个结合水耕、鱼菜共生和有机耕种的都市休閒农场,也是唯一一个公开给市民使用的水耕农场。 「坚农圃」建筑设计顾问陈启豪介绍设置于温室的水耕农场时称,温室高6米,是全港最高的水耕农场,共种有6 000棵植物,一个月可出产一吨蔬菜。温室温度维持在25至27度,室外种植蔬菜一般需时两个月才可收割,现在只需一个月就可收割。他说,构思在海滨种植的过程不易,例如海风、盐分等都是挑战,但透过建筑设计和社区的配合,困难得以一一解决。海滨作为一个实验场,「坚农圃」提供不同的农耕活动,大家相辅相成,推广身心健康与社区共融。 海滨大使协助推广 要顺利推行「海滨共享空间」,需要各方的配合和支持,就此,我们特别安排「海滨大使」,向市民解说相关管理理念,并提供协助,亦希望透过互动,收集更多意见。 更多海滨设施陆续开放 我期望透过卑路乍湾海滨这个实验场,继续协助我们试验和探讨「海滨共享空间」的落实模式,为进一步推动其他优化海滨项目提供适当指引,让海滨发展更能迎合市民和游客的多元需要。我们亦会继续与海滨事务委员会紧密合作,进一步开通维港两岸的海滨长廊,例如铜锣湾的「活力避风塘主题区」可望于今年年底陆续开放,屈臣道以北的「东岸公园主题区」亦可望今年第三季开放,届时我会再为大家介绍。 |
2021年7月25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