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发展局局长就《行政长官2024年施政报告》致谢议案辩论(第三节)致辞(只有中文)
以下是发展局局长甯汉豪今日(十一月十五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就《行政长官2024年施政报告》致谢议案辩论(第三节:促进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 推动多元经济、推动北部都会区发展引擎、惠民生 添幸福(一))的致辞︰
主席:
感谢多位议员在辩论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和给予我们很多鼓励。
未来一年,大型建设方面,发展局会继续全力推进北部都会区(北都)的工程和余下规划工作,而交椅洲人工岛方面,我们会在年底前启动填海工程的环评程序,以及开展详细工程设计工作。
此外,我们会陆续就三组发展建议,分别涵盖三个北都「片区」、三处生态旅游、三处游艇业推展,邀请巿场发表参与意向。征集巿场意见,有助我们日后敲定发展标书条款时更加贴市,既体现政府引领,亦为市场参与创造有利条件。
土地供应 有根有据
由下个财政年度到二○三四至三五年度的10年间,我们预计造好约3 000公顷的「熟地」。这个预测的基础,就是二○二一年十月我们发表的《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报告,简称《香港2030+》报告。编制这份报告的过程专业严谨,亦吸纳了社会各界意见。报告评估直至二○四八年的30年间,香港需要约6 000公顷土地照顾房屋、产业、基建和社区设施等的土地需要。为满足这个需求,我们建议多管齐下透过北都、交椅洲人工岛和其他项目造地约7 000公顷,这长远目标订得比上述估计需求高一点,是让我们更有底气应付不可预见的情况,以及有更好条件按香港未来发展在住房面积、社区设施供应标准等,思考更进取的政策。而未来10年造好约3 000公顷熟地正是达致这长远目标的重要部分。
近年经济下行,卖地收入不如前,但我们同时致力推展工务工程,外间表示担心政府以至社会能否负担,是可以理解。
正视问题 想方设法
尽管面对上述挑战,我们不应贸然降低横跨中、长期的造地目标。容许我不厌其烦再次强调造地需时,土地不是即造即有。我们要做的反而是想办法革新创新,处理好我们面对的挑战,为每个造地项目按研究所得及实际情况作出部署。我们会在多方面与业界继续共同努力。
第一,去年精简法定程序无疑让我们向前走了一大步,但这方面的工作仍要继续,未来目标会主力放在进入工程阶段后的行政程序,精简安排会在明年陆续出台。
第二,为加强管控建造成本,我们正进行建造成本的策略性研究,今年内会提出具体建议,并于二○二五年起陆续推行。
第三,加强巿场参与发展,刚才我已提出几方面的工作和计划。
第四,部分项目发展年期长、投资大,政府在整个发展流程的关键节点上要适时检讨和修正。为每一个发展项目而言,当技术评估和详细设计完成后,政府会有更多客观数据和事实,并考虑当时的财政和经济形势、社会需要和社区对住户、商户迁移的承受能力,决定推展项目的规模、步伐和财政安排,并向公众交代。另一个关键节点是土地造好后的安排,正如行政长官指出,造地和供应是两回事。如市况偏软,我们会调整向市场推出土地的步伐,将土地备用,何时和如何供应,政府有主导权。
地价收入不是造地唯一价值
另外,我想指出规划及开发新区并不是一盘生意,所以政府不会单纯以地价收益是否足以抵销发展成本,去决定一个新发展区是否去马。出售住宅或产业用地会带来地价收入,但新发展区的其他基建和社区建设亦为我们带来地价以外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实际上地价收益的多少亦会受市况影响,政府不可能坚持征收与市场脱节的地价。同样,参与的业界也要兼顾企业利益和社会责任。
结语
主席,土地发展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不早日筹谋,便会落后于形势。创造土地既要高瞻远瞩、防患未然,亦要审时度势,才能令香港成为宜居、具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的国际都会,实现我们土地发展政策的愿景。
主席,我谨此陈辞,恳请各位议员支持今年的《施政报告》。
完
2024年11月15日(星期五)
香港时间14时18分
返回
立法会质询及答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