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三题:加快市区重建

      以下是今日(十一月二十七日)在立法会会议上洪雯议员的提问和发展局局长甯汉豪的答复:<br>
<br>
问题:<br>
<br>
  关于加快市区重建,政府可否告知本会:<br>
<br>
(一)鉴于目前市区重建局(市建局)收购旧区自住物业时,会以同区七年楼龄的楼宇价格作为计算补偿的基准,而据悉有业主愿意接受以超过七年楼龄的楼宇价格计算的补偿,以换取提早获得重建,但市建局没有机制处理该诉求,政府会否考虑与市建局共同检讨有关机制,提供空间与有意愿的业主探讨合适的补偿方案,从而加快重建;<br>
<br>
(二)鉴于市建局的「楼换楼」计划可让受重建项目影响的业主选择购买由当局预留的「楼换楼」单位,作为现金赔偿以外的选项,但据悉有业主因获得之补偿金不足以购买预留单位或私人住宅单位,被迫转买为租,政府会否考虑在未来居屋供应量有所增加时,将该计划的可选择单位扩展至居屋单位,让受影响业主以可负担楼价去维持业主身份;及<br>
<br>
(三)鉴于今年《施政报告》提出研究跨区转移地积比,政府会否考虑以两区转移作为试点,逐步扩展至「一区多换」,即一区可同时与全港多区进行地积比互换,并研究容许发展商将重建项目未用尽的地积比率,转化成可在市场交易和流通的「地积比兑换券」,容许该券在任何可接受地积比转移的项目中使用,从而增加重建项目的盈利潜力,增加市场参与重建的诱因?<br>
<br>
答复:<br>
<br>
主席:<br>
<br>
  就洪议员提问的各部分,我现回复如下:<br>
<br>
(一)市区重建局(市建局)的「同区七年楼龄」收购政策,与目前受政府收地影响的自住物业业主的补偿准则看齐,而这补偿准则于二○○一年经立法会财务委员会通过后一直实施至今。<br>
<br>
  事实上,被收购楼宇的楼龄大部分都较为高,多数达到五十年或以上,相比之下,「同区七年楼龄」的补偿政策的确是相对较为慷慨的。然而,这样做可促成市建局推展其重建项目,并藉此发挥带头作用,激发区内其他私人重建项目。有关收购安排亦可鼓励私人发展商在收购重建时提出相若的收购价。<br>
<br>
  再者,政府现正积极努力从多方面引入措施以加快旧区重建,例如于今年七月获立法会通过俗称《强拍条例》的修例建议,以降低强拍申请门槛和便利相连地段重建。按立法会「先订立后审议」程序,修订后的《强拍条例》将很快于今年十二月六日生效。如在这关键期间建议收紧市建局收购物业的赔偿准则,很可能会构成反效果。我们会密切留意《强拍条例》修订后的市区重建情况,以考虑是否需要调整市建局采用的赔偿准则。如需要,我们会在过程中广泛谘询和与持份者深入讨论。<br>
<br>
  提问表示倘若有业主愿意接受低于「同区七年楼龄」赔偿,市建局可否考虑进行该项目。然而,除财务可行性外,市建局还须考虑其他多项因素,例如目前楼宇状况、技术评估、社区裨益等,以制订推行重建项目的优次。市建局不会因单一因素而提前个别重建项目。<br>
<br>
(二)市建局的「楼换楼」安排,让自住业主在收取「同区七年楼龄」现金补偿后,除可选择在市场购买重置单位外,也可选择购买市建局在重建项目原址或启德「焕然壹居」提供的住宅单位。根据市建局过往调查,超过八成自住业主在接受市建局的「同区七年楼龄」收购补偿后,已在市场上购买切合自身需要的重置单位。另外,市建局的纪录显示,到目前为止,约超过50个单位的自住业主参加了「楼换楼」计划。<br>
<br>
  房屋局表示,由香港房屋委员会(房委会)推售的资助出售单位,目标是协助未能负担私人住宅的中低收入家庭置业。申请人需要符合入息及资产限额规定和住宅物业拥有权限制,而资助出售单位亦设有转售限制。<br>
<br>
  由于受市建局重建项目影响的业主已按政策获得合理的现金补偿及特惠金,经谘询房屋局后,我们认为在善用公营房屋资源以照顾最有需要家庭的原则下,不宜向受市建局项目影响的私楼业主提供资助出售单位作为选项。然而,倘若这些业主能符合房委会资助出售单位的申请资格,他们可自行按现行机制提出相关申请。<br>
<br>
(三)面对本港楼宇急速老化,我十分认同有必要加快重建。政府会继续支持市建局的重建工作,亦会进一步鼓励私营发展商推动重建项目。例如我刚才提及快将生效的《强拍条例》修订措施。市建局亦会同步优化其辖下的联合出售服务,协助旧楼业主集合业权作联售,争取早日重建。<br>
<br>
  此外,政府已展开政策研究,探讨利用新发展土地为未来市建局和私人旧楼重建项目创造更有利条件。当中,我们会考虑在新发展区拨地建造主要为租户而设的专用安置屋邨,以及为业主提供的「楼换楼」屋宇,提供旧区重建的调迁空间,亦会探讨跨区地积比率转移的可行性,目的是将旧区重建项目未用尽的地积比率转移到新发展区使用。<br>
<br>
  我们备悉议员有关「一区多换」和「地积比兑换券」可在市场自由买卖的建议。然而,为达致将市区人口迁入新发展区以便推行大型市区重建和改善市区居住情况,我们初步认为有需要指明接收地积比率的新发展区位置。此外,转移机制须简单易行,以及避免引起影响正常市场运作的炒卖活动。我们会在明年上半年制订初步建议,谘询持份者。<br>
<br>
  多谢主席。
    <br>
    
    
    <div>&nbsp;</div>
    <div class="mB15 f15">完</div>
    <div class="mB15 f15">2024年11月27日(星期三)<br>
    香港时间14时02分</div>
       
    <br>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