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未来城市规划新蓝图

  以下为署理规划环境地政局局长刘励超今日(星期二)在中华总商会研讨会上致辞全文:

  首先,我想多谢陈会长,邀请我今日向大家介绍香港的未来城市规划和发展。在未开始介绍之前,我想借此机会祝大家今年长袖善舞,运筹在幄。

  所有规划的工作都要建基于一套理想、目标和预期的需要,但同时也要克服一些客观的或主观的因素所引起的困难,也要平衡各方合理的利益。城市规划工作也不例外,政府早在1984年已订定一套全港发展策略,也从1993年起开始检讨这套全港发展策略,并在去年完成《全港发展策略检讨》,作为香港在未来13年(即至2011年)发展的指引。

  《全港发展策略检讨》是一套为日后进行较详细规划的概括大纲,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需求为主导,再以现时的政策和标准为依据,从而希望达到四个主要的目的:

目的1:持续提高香港作为国际城市及亚太区商业、金融、资讯、旅游、转口活动及制造业中心的地位。

目的2:持续确保土地及基础设施的供应充足,以应付工业、房屋、商业、康乐及经济等各方面的需求。

目的3:保护重要的景观及生态环境,并促进其价值。

目的4:减低市民所受的环境影响和改善现有的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水质、固体废物的处理等等。

  决定我们如何规划的需要是来自多方面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人口的持续增长。我们原先在九十年代初的估计,是要到2001年,香港的人口才会增至六百五十万人。不过,事实却是,在1998年中,人口经已达六百七十万人。香港人口在过去几年迅速增长,预计至2011年,人口可能增至八百一十万,为了应付人口增长所带来对住屋的需求,我们在现阶段必须三管齐下地开拓土地,发展“策略性增长区”,这三管就是︰

(1) 开发新界东北及新界西北;

(2) 进行填海工程;及

(3) 发展现行新市镇内的剩馀空间及进行市区重建。

  政府过去一年提出的多项填海计划,惹来很多反对的声音。反对填海的人,批评政府不积极发展新界,却去填海。这个批评对我们是不公平的。香港山多地少,可供发展的陆地只占全港现有土地总面积的20%。虽然如此,持续发展新界经已是香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政府现正积极研究如何增加新发展的新市镇,例如将军澳、东涌、大壕及马鞍山等的人口,如果成功的话,这些地区在未来十年可多容纳17万人。此外,政府已开展了两项大型的规划及工程研究,探讨新界西北及东北的发展潜力。目标是要在2011至2014年间,在新界发展多个“策略性增长区”,以容纳32万人口居住。

  按现时规划,在香港现在至2007年以后所准备开发的土地,将会接近二千三百公顷,当中,只有近780公顷位于香港和九龙这些市区地方,而约一千五百公顷的土地则来自新界。换言之,从开发新界所得的土地,是从填海所得的两倍半。政府会致力将稠密挤迫的都会区的人口慢慢分散到新界,目标是在2011年把目前新界占全港人口的35%的比例增加至45%。不过,开拓新界土地,因为往往涉及复杂的收地问题及需要兴建庞大的配套运输及基建设施,发展时间可能比填海多出十年或以上。况且,我们也不应把整个新界变成一个庞大的石屎森林,取代我们的郊野公园和绿化地带。因此,除了发展新界之外,我们有实际需要在某些地点进行填海。填海工程除了可以帮助舒缓短期及中期的土地及房屋需求,更重要的是可以解决一些只能靠在某些策略性地点创造新土地才可解决的发展问题。

  举例说,在中环及湾仔建议的填海工程,是要提供土地兴建主要的运输基建设施,以解决中环交通挤塞问题,这个问题我们是不能把它搬到新界去解决。同样,虽然政府会在中环和尖沙咀等传统商业区以外的地方规划新商业中心加强各地区就业机会的平均分布,减轻上下班时对公共运输和交通造成的压力。但根据我们研究所得的结论,中环填海区可提供的甲级优质商业用地所发挥的经济功能,都不是本港其他地区在未来的十年八载所能取代的。可惜这个比较长远的看法,在现时的经济环境中,并未获得各界人士认同。

  此外,也有很多人批评以旧启德机场为骨干的东南九龙发展计划涉及过度填海。其实跟中环填海和其他发展项目一样,政府在未提出东南九龙发展计划之前,是经过详细研究,平衡各方的利与弊之后才提出的。东南九龙发展计划的构思特色,是利用原来启德机场旧址的土地及已建的道路网络,带动附近旧区重建,从而满足香港在未来16年32万人的房屋需要。在九龙湾填海更有其策略性改善交通的功能,提供土地以兴建主要东西及南北走向的道路及铁路干线,以彻底改善九龙东西两部及东九龙与新界东北之间的交通连系。

  除了开拓新土地,我们也会积极地重建旧的市区。经过去年仔细的研究,我们经已确认了在闹市当中有那些地区是需要重建的。这些计划涵盖的面积有七十六公顷之多。涉及一千四百幢旧楼,和三万五千个家庭。而为了加快重建的工作,政府会成立一个有法定权力的市区重建局,我们现正全力筹备市区重建局条例草案,打算在本年提交立法会讨论。当市区重建局成立之后,我们希望各项重建计划所需的时间能由平均十二年缩短至平均六年,而政府亦会为市区重建计划作出更大的经济承担,协助市区重建局进行目前土地发展公司因自负盈亏的营运原则而未能推行的计划。

  另一方面,政府也不断推动和鼓励重建旧的工业区。规划署经已成立特别处理小组去积极研究如何把旧工业区的土地用途改变,由九六年七月至九八年十一月约两年的时间,已经有约六十四公顷的旧工业用地改变为其他用途,例如商业及住宅发展用等等;另外,规划署亦已将五十六公顷的未发展的一般工业用地,重新规划作其他非工业用途。不过,政府也会继续预留土地为未来发展工业、例如高科技工业之用。

  提到高科技工业的发展需要,正如特区行政长官在施政报告中强调,创新和科技,是可以提高生产力以及增强竞争力的。为了协助工业界推动科技发展,政府动用了三十三亿元在大埔白石角兴建的科学园,现正依期进行,科学园第一期将在2001年正式启用,而其后的第二,第三期也会分别在2015年前相继完成,香港的科技基础设施必定会日趋完善。

  先进的科技除了能为香港的经济拓展出新的领域,更能为我们带来更优质的生活。其实,在不断发展的同时,政府也致力改善环保工作。环保意识也正在不同层次的城市规划中展现出来。政府自去年九月便积极推广“减少废物计划”,目的在于减少约百份之五十八的废物继续搬往堆填区,并把现时堆填区的寿命持续至2019年。此外,我们也希望透过环保的科技,包括焚化及收集堆填区产生的甲烷气,把废物转成能量。有关的研究将会在今年3月完成,估计最快到2007或2008年时,每年将可生产二亿六千万瓦特(watt)的电量,足够应付至少1500个家庭的需要,并同时省回纳税人每年七亿五千万元的废物处理费。

  另一方面,我们也尝试计划每幢大厦引入废物分类的设施,以及增加大厦内处理废物的空间,好让废物回收及循环再造的工作能更有效地进行。有关的建议将透过修订建筑物条例而落实,而我们估计修订条例将可在今年内完成。除了在废物处理方面落力之外,在空气质素方面,政府将悉心策划管理有效的运输交通,并且继续鼓励在铁路投资,希望透过铁路这种比较环保的集体运输工具,减轻运输交通对未来都市环境造成的影响。在今年年初即将开展的第三次整体运输研究,也是和未来城市规划息息相关、互相呼应的。

  除了基本的生活需求和环境保护需要顾及外,我们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也考虑到提供一些设施,一方面既可提高市民的生活质素,一方面亦可加强本港对外来游客的吸引力,例如我们刚完成了新界西南的发展策略检讨,并会在三月初向外界谘询,讨论如何在不破坏天然景色的前题下,发展大屿山及离岛地区成为市民和游客的消闲休憩的好去处。同样地,我们即将会开始研究发展新界东南主要是西贡区作为一个消闲和康体活动的地区。

  此外,在西九龙的填海区和东南九龙的发展区,我们也有计划提供兴建国际水准的文娱表演中心和体育活动场馆的地方。

  除了旅游业,我们也深切注意到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对作为香港经济基石的中小型企业,以致对制造业和运输业举足轻重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持续加强与内地方面的联系,“香港与内地跨界大型基建协调委员会”的铁路及道路小组对跨境的深港西部通道和伶仃洋大桥研究的工作正加紧进行。有关的研究的第一及第二期已详细考虑这两项运输基建的可行性、及其对香港未来发展的影响等等。这项研究将在本年六月正式完成,有助于特区政府对兴建这两项基建作出决定。至于第三期的工程研究将待第一及二期研究谘询完毕后才会开始。

  刚才提到房屋、环境、科技、商业、工业、旅游以致跨境发展的需要时,大家都可能会留意到,我多次用了“持续”这两个字。我们的廿一世纪都市发展蓝图,将会维系在“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上。

  “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是一项耗资4,000万元的研究,预期于今年年底前完成,旨在制订一套电脑辅助的决策机制,列出各种符合持续发展的原则和考虑因素,帮助政府在制定和审核各项政策措施时,确保我们未来整体的发展是可持续的。研究亦会建议改变现行行政架构,以改善决策程序。

  各位朋友,在回归祖国后的香港、在准备迈向21世纪的香港,面对科研发展和资讯传递一日千里的香港,我们要加倍努力保持她作为一个突出的现代国际都市的地位。除了外在的因素,内在的因素也很重要,市民对他们的居住环境的期望和要求,愈来愈高。城市规划的工作和未来城市的蓝图已不是政府的专责。为此,我们将在今年稍后时间,向立法会提交法例草案,修改现时的城市规划条例,一方面加强市民在这方面工作的参予,一方面也精简审批程序,使我们的城市发展能与时并进。香港是我们的家,所有市民都是家庭的成员,我们很欢迎和需要各个成员为策划我们下一个世纪的居所共同努力的。

  谢谢各位。

一九九九年一月五日(星期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