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局长孙明扬在立法会财政预算案辩论的发言全文(只有中文)

以下为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局长孙明扬今日(三月二十九日)在立法会财政预算案辩论的发言全文(只有中文):

主席:

正如财政司司长发表的2006至07年度财政预算案中指出,香港在2005年经济表现强劲,本地生产总值增长百分之七点三。香港的整体经济表现持续向好,二零零六年的本地生产总值可望有百分之四至五的升幅。

事实上,楼市的表现离不开整体的经济环境。随经济好转,楼宇价格在2003年中至2005年初期间,增幅显着,其后渐趋稳定。过去大半年楼市在利息走势的影响下作出了调整,显示出自由市场机制所发挥的作用,楼市因应市场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地自我调整。我们期望楼市可持续在自由市场秩序下健康平稳发展。

过往,立法会及社会各界对楼市的发展、土地供应以及勾地表制度都提出过不少意见。在上星期的动议辩论中,亦有议员特别提到为何我们不把土地推出来给地产商去勾,又或者刻意推高勾地价,令土地供应短缺,租金上升等等。现在,我先讲一讲楼宇供应的情况。

有部分业界人士认为,去年新楼落成量从几年前的高水平回落,楼市可能因而于未来数年出现断层的现象。这些忧虑时有所闻,但从客观的分析可见,根本没有数据支持断层的说法。2005年私人楼宇的总施工量约为一万五千个单位,已经较2004年的一万四千个单位稍为多。在两三年前,许多发展商都因应当时的整体经济和市场供应的情况,将建屋发展计划进度拖慢。因此,我们预期未来一两年楼宇的施工量,仍大致会维持现时的水平。不过,楼宇的施工量只是反映新楼供应的其中一项指标。实际上,在整体楼宇供应方面,估计未来两至三年可供出售的一手私人住宅单位约有六万七千个,包括 -

第一,目前尚在兴建中的单位大概有三万九千个;
第二,已落成但仍未售出的单位大约一万六千个;
第三,政府卖出而可快将动工兴建的土地可提供约二千个单位;及
第四,已完成补地价或修订契约的住宅土地可提供的约一万个住宅单位。

上述数字尚未计算两家铁路公司按照与政府协议的时间表预计可提供约七千个单位。由此可见,未来数年私人住宅的潜在供应量不少。此外,两铁较长远的发展项目合共可提供五万多个单位,而2007年开始,剩馀的一万六千多个居屋单位亦将会分阶段发售。

由以上数据显示,所谓“断层”的说法根本是站不住脚的。

自从政府于2004年1月宣布新的政府土地只会透过勾地表供应后,不时有人批评勾地表制度的运作。我认为有必要再次清楚阐释政府的土地政策,让市场了解正确的信息。我们的政策是土地供应应由市场作主导,由市场来决定何时和有多少土地出售。

有些业界人士认为透过勾地表供应的土地不足,政府应该恢复定期卖地。首先,我请大家注意一个客观的事实。从私人住宅楼宇数据来看,透过政府卖地,包括以往的定期卖地和现行勾地表所供应的土地,而建成或将建成的单位,只占整体供应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此外,发展商一向都十分积极透过土地契约修订而进行土地发展。2005年及2004年完成的私人土地契约修订所涉及的单位分别有六千三百和六千一百个,较2003年的二千三百个单位有大幅的增加。由此可见,政府卖地只是多种土地供应来源的其中一种。

而事实上,新的“勾地表”内有四十五幅合共约三十八公顷的土地供发展商选择,这些土地的面积有大有小,适合不同的发展用途,位置更遍布全港。此外,我们在未来五年内预留总共有大约一百三十八公顷的土地以供私人房屋的发展。因此,批评土地短缺的人士只是反映他们对实际情况一知半解。

为回应勾地价过高的批评,政府已在去年6月把勾地底价的门槛降低。地价的评估是由政府的专业估价师按照地产行业内广为人知,也获得广泛采用的准则以及客观的市场数据而作出。我们认为勾地的门槛不应只因发展商认为勾地价过高而不时调整。这个做法既不客观,亦会对市场的稳定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亦有业界人士认为,在没有政府土地拍卖的情况下,地价缺乏清晰的指标,导致政府的土地估价偏高。他们建议政府恢复定期土地拍卖,让土地有市场指标,减少估价的争议性。

我想指出,土地拍卖成交的纪录并非土地估价的唯一参考指标,而为了增加估价指标而进行土地拍卖更属本末倒置。事实上,政府进行土地估价和评估补地价时会考虑市场及相关经济因素例如息率、建筑成本等,并以市场上相类物业买卖成交价以及其他土地物业成交记录作为评估地价的参考,从而作全面和专业的评估。现阶段我们看不到有需要恢复定期拍卖住宅土地。

正如上月发表的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所指出,现行“勾地表”制度是以市场为主导,而基金在其报告中亦留意到我们早前对制度作出的调整,并建议政府应在有需要时再作微调。这与我们一贯的做法是一致的。政府会继续听取业界人士就“勾地表”制度的意见,审时度势,务求使制度更趋完善,并确保土地的供应充足,满足市场的需求。

多谢主席。

2006年3月29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2时02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