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一题:政府积极研究改善空气质素最有效可行的方案

以下是环境运输及工务局局长廖秀冬博士今日(十月二十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就刘慧卿议员的提问所作的口头答复:


问题

上月14日,环境保护署设于东涌的一般空气质素监测站录得高达201的空气污染指数,属“严重”空气污染级别,该指数亦打破了以往的纪录。有多个环保团体指出,空气污染问题严重,主要源于内地工厂及香港和内地燃煤发电厂排放的污染物。就此,行政机关可否告知本会:

(一) 有否研究香港空气质素每下愈况的原因;若有,研究的结果是甚么,以及有甚么改善措施及预计这些措施会有甚么成效;

(二) 有否与内地的有关部门商讨如何解决珠江三角洲地区内的废气排放问题,以及双方有否就环保技术交流意见;若有,商讨及交流的详情及结果是甚么;若否,原因是甚么;及

(三) 会否与内地的有关部门商讨合作采用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减少环境污染及解决能源短缺问题;若否,原因是甚么?


答复

主席女士:

﹝一﹞ 环境保护署(环保署)一直以来,积极研究香港及区内空气污染的成因及最有效可行的改善方案。总的来说,空气污染与人类的经济活动息息相关。经济活动量愈高,社会对能源的需求必然相应增加,交通运输量亦同时增长,过程必然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政府自一九九九年起针对车辆废气排放已经推行了多项强化管制措施,包括引入石油气的士、引进超低硫柴油、实施欧盟三期汽车排放标准、为旧型号柴油车辆加装微粒消减装置等。与一九九九年相比,二○○三年车辆排放的粒子及氮氧化合物已经分别减少了67%和29%。路边悬浮粒子减少13%,氮氧化物则减少23%。不过,一般空气质素监测站录得的悬浮粒子水平却比一九九九年增加了4%,而臭氧水平更增加达18%。

近年政府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一九九九至二○○二年间环保署联同广东省环保局进行的区域空气质素研究,结果包括了一套以一九九七年为基本年的珠三角排放清单,确定污染源的位置及排量;再用电脑模拟做出污染分布的情况,计算出控制污染源的量化方案。研究亦显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产生臭氧和烟雾现象的关键因素。因此今年九月政府建议所有涂料、印墨及指定消费品的进口或制造商须向环保署登记及为产品附上标签。目的是有效减少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我们目前正就有关建议谘询公众。

研究亦重新确定空气污染不受地区境界之限。珠江三角洲的双位数字经济增长,已经对环境构成很大压力。除了能源及交通方面的污染,珠三角更面对工业污染,虽然内地已经对工业生产中产生的污染物加强管制,但仍未完全解决问题。要解决这个区域性的空气污染问题,不能单靠加强管制本地车辆的废气排放物,我们还须与广东省联手减少整个珠江三角洲内的空气污染物排放总量。

近一年香港经济复苏,对能源需求增加,加上燃料的问题,本地发电而产生的污染有上升的迹象。目前,首要任务是实行节省能源。机电工程署已推行了产品能源标签制度及建筑物能源效益注册计划。局方亦要求所有政府办公室温度保持摄氏25.5度或以上,可达到节省冷气用电10%。此外,积极跟进中的事项亦包括与两间电力公司磋商排污控制及加强以天然气发电的比重,与电厂的讨论将按现行的利润管制计划条文进行。

﹝二﹞ 在区域空气质素研究的基础上,特区政府与广东省政府在二○○二年四月达成共识,双方同意尽最大努力,在二零一零年或之前把区内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悬浮粒子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量,以一九九七年为参数标准,分别减少40%、20%、55%及55%。如能达到上述目标,不但能使香港达到现行的空气质素指标,更可大幅改善珠江三角洲的空气质素和区内的烟雾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减排目标,粤港政府于二○○三年十二月制订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空气质素管理计划”,同时成立了专责小组,跟进该管理计划。至目前为止九个月内,小组已经举行了九次工作会议,以及四次实地视察。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合作,粤港政府可望在本年内建成区域空气质素监测网络,经测试后明年年中可望投入运作,提供全面及准确的空气质素资料。我们亦将会完成一份空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编制手册,以便双方有一个统一的方法来评估污染物的排放量,和减排工作的进度。我局亦继续努力在环保政策上进行研讨及磋商,目标是与广东省充分合作,改善区内空气质素。

﹝三﹞ 至于采用可再生能源方面,我们现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可再生能源在香港广泛应用的空间,以及向市民推广可再生能源。虽然内地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如西电东送的计划正进行中,但由于电力需求增长迅速,因此十分重视能源的合理开发与应用,以配合当地的发展。现阶段向香港输出再生能源的潜力极为有限。虽然香港的电力一贯由私人市场控制,但如本地电力公司在开发境外能源供应时遇到的问题,特区政府会提供适当的协助。

我未有回应刘议员九月十四日东涌的空气质素问题。今年开始,我们发现很多类似东涌的情形,污染特别高,这是由于污染物增长,而且是气象的问题,气候的转变对我们(的空气质素)有很大影响。

二○○四年十月二十日(星期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