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事务局局长何志平在香港电台“香港家书”节目内发表的讲辞全文(只有中文)

以下为民政事务局局长何志平今日(十月八日)在香港电台“香港家书”节目内发表的讲辞全文(只有中文):


辉哥﹕


还清楚记得,九七年七月初,你与霑叔那场庆祝回归演唱会,在红馆举行。入场的人数很多,可以说全场爆满。那一晚,大家都很尽兴。由于红馆的场地安排非常紧张,即使这么好的演唱会,亦只能举办两晚。大家都不免有点扫兴,感慨香港表演场地实在太少。


三、四十年前,香港被批评为文化沙漠的时候,像你与霑叔这么有才华的文化人,一定听不入耳。六十年代,我们只有香港大会堂一个公共文化艺术场地。七十年代,我们建设了艺术中心。八十年代,开办演艺学院。


今时今日,香港整体的文化艺术气氛,已经比以前热闹得多。我们的电影业成就非凡,荷里活亦深受我们影响;本地的话剧团生气勃勃;越来越受观众欢迎;我们的乐团和舞蹈团,每年都应邀到海外表演及交流;本地培育出来的画家及设计师,亦在世界扬名。


因为工作和兴趣的关系,我不时都和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朋友见面,但每次见面,他们都向我投诉香港表演场地不足。不单只本土文艺工作者没有足够的场地,国际顶级艺团每每也因为订不到表演场地,而不能来港演出。所以,真真正正在舞台上生活的朋友,都希望政府能尽快解决一切问题,尽快建设西九龙文娱艺术区。


有些评论认为,西九计划只是硬件,而政府应该先规划软件,才开始兴建硬件。但有很多人都不同意这个观点,历年来,本港的文化软件向来都是透过民间与政府的互动,不断演变,与时并进而形成的。


其实,香港是世界上公认自由度最高的地方之一。在文化艺术方面,我们一向都以维护创作与表达自由为大原则。我相信绝大部分的文艺工作者,都不希望政府以政策规范文艺发展的方向。政府的角色,最主要是创造一个有利艺术文化发展的环境及空间,提供条件及各种支援,包括财政及场地支援,并透过法律和司法制度,保障文化艺术的创作与表达自由。


溯本追源,在一九八一年,政府制订发展艺术的七点政策,包括提供艺术表演场地与建设;提供艺术训练;发展职业表演团体等,在场馆建设、艺术资助及场地管理等方面,提供艺术发展的环境。这种提供客观文化发展的环境而不主导文化内容的精神,一直沿用至今。政府在艺术政策方面亦一向扮演覑促进者及催化者的角色。


踏入新纪元,香港艺术发展局在二○○二年发表研究报告,认为政府在发展艺术方面的新方向,应该是以创造有利艺术成长和生存的社会环境为主。随后,文化委员会在二○○三年三月发表《政策建议报告》,提出六项原则和策略,包括﹕以人为本;多元发展;尊重表达自由、保护知识产权;全方位推动;建立伙伴关系;民间主导。政府采纳文委会绝大部分的构思和建议,大力引进民间参与,吸纳各界精英,共同发展文化艺术。例如,去年成立的表演艺术委员会将提出资助制度、场地及节目安排的具体改革方案。


我认为,政府的文化视野,不是摇旗呐喊空泛的理念,而是采取务实的态度,全面照顾及协调文化艺术工作者及大众的利益,从而定出相应的具体措施。


西九龙文娱艺术区,提供崭新的文化场馆和公共空间,是香港文化艺术发展重要的一环。在过去的谘询期间,市民是明确支持尽快落实西九龙文娱艺术区的发展的。


深信,西九龙文娱艺术区落成之后,国际顶尖的艺术家和香港杰出的艺术家会在这里汇聚交流、发扬光大。西九龙不单止是一个创造就业、发展经济和促进旅游的地方,更承载了香港文化界多年来美好的愿景,以及香港人真挚的感情。西九龙是真真正正属于香港人的。


辉哥,如果有了西九龙文娱艺术区,香港艺术界的朋友,不再愁没有表演场地,而香港亦不愁吸引不到高质素的节目,加上我们自由活泼的文化氛围,香港的文化艺术必定能创出一番新气象。说到这里,我忽然很怀念霑叔豪迈的笑声。重阳节快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可惜的是,“遍插茱萸少一人” 。


志平
二○○五年十月八日




2005年10月8日(星期六)
香港时间10时58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