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发展局局长就行政长官《施政报告》致谢议案(第二节)辩论致辞(只有中文)

以下是发展局局长陈茂波今日(二月十二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就行政长官《施政报告》致谢议案(第二节:土地、房屋、交通、环境及保育)辩论的致辞全文︰

主席、各位议员:

多谢刚才三十多位议员的发言,以下我会就土地规划及发展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作些说明和回应。

土地房屋是现时香港社会最关注的民生问题。特首在今年《施政报告》中交代了一系列短、中、长期土地供应措施的进度,充分显示本届政府正在逐步扭转过往香港土地供求失衡的情况,为达致建屋目标做好准备,并解决窒碍香港长远发展的一个主要樽颈。为了增加土地供应,政府会继续多管齐下增加短、中和长期的土地供应。

亚洲金融风暴后,香港的土地供应工作停顿了多年,面对目前迫切的各类用途土地的需求。政府正积极推展各项大型土地用途规划和发展计划,但这些工作都必须经过全面的谘询和各项法定流程及既定程序,因此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方可落实。由于发言时间所限,我未能在此将这些计划逐一详细介绍。但可以说,不管是古洞北、粉岭北新发展区、洪水桥新发展区,以至东涌新发展区的扩建,都正在全力推进。我们亦正积极检视透过全面规划和提供基建设施,将“棕地”转作更佳用途。此外,新界北、岩洞、地下空间的规划研究亦已展开。至于填海和人工岛的研究,因为立法会的不合作运动而略受阻延。要在短期内增加和加快土地供应,我们实在没有一支魔术棒可以变出土地建屋而又完全不会引起争议;我们只能够扎扎实实,按二○一三年《施政报告》提出的整体土地供应蓝图,落实各项短、中、长期土地供应措施。

短、中期内增加土地供应的最迅速和有效方法,是透过土地用途检讨及在规划条件许可下适度增加发展密度,以达致尽量善用现有市区和新市镇的已建设土地,以及其周边邻近现有基建设施的地带。

规划署已检视全港现时空置、作短期租约或其他不同的短期用途的用地,以至“政府、机构或社区”及其他政府用途的土地,以及“绿化地带”。有关检讨已物色到共约一百五十幅具房屋发展潜力的用地,如果可以如期修订有关法定图则以更改土地用途及/或增加发展密度,当中大部分用地可于二○一四/一五至二○一八/一九年度的五年内推出,以供兴建逾二十一万个单位,当中逾七成为公营房屋单位。截至今年二月初,我们已展开其中四十五幅,即约三分之一用地的法定图则修订工作,预计共可提供约四万个住宅单位,当中二十幅已完成法定改划程序。

除了上述一百五十多幅用地以外,二○一三年《施政报告》所载列的多项增加土地供应措施,截至今年二月初,当中的四十二幅亦已划作或已开展改划工作,共可提供约三万九千个住宅单位。当中三十八幅已可作住宅用途。

至于适度增加发展密度方面,除人口比较稠密的港岛北部及九龙半岛外,其他“发展密度分区”内房屋用地的准许最高住用地积比率,在规划条件许可下可以整体提高约两成。自本届政府上任后,城规会已批准涉及二十六幅房屋用地的放宽发展密度申请,令单位供应量可增加约三千五百个。

事实上,由于社会与经济环境的变迁,市民在不同时期对土地发展的规划可能会有不同的期望。举例来说,启德发展区自旧机场在一九九八年搬迁以来,经过不同阶段的规划及公众参与,住宅发展的规模由最初构思可容纳二十多万人缩减为仅九万人。现时香港社会对房屋的需求殷切,有意见,包括立法会议员的意见,指启德发展区内住宅用地的比例及密度偏低;其实于二○一四年政府已为启德发展区的规划重新作检视和研究,希望增加区内的发展密度,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该区可额外增加不少于六千八百个住宅单位及可增加不少于四十三万平方米商业楼面面积。我们亦正进一步探讨是否有增加区内住宅发展密度的可行性。

来年,我们会继续按计划开展有关法定图则的修订工作及其他所需程序。然而,正如政府一再强调,要提供足够土地达到十年房屋供应目标,是政府和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一项艰巨挑战。

在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便是区议会、地区及居民的支持和体谅。主席,借这个机会,我想回应一下刚才几位议员发言的观点和一些误解。

胡志伟议员和涂谨申议员就市区重建局(市建局)参与资助出售房屋的建议提出关注。一直以来,市建局的重建项目都是针对私人市场,项目的用料和售价跟一般居屋的水平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市建局提供的资助出售房屋不一定要根据居屋的价格出售,出售的对象亦可以有所分别。至于具体方案和细节,我们正等待市建局董事会的建议,以便进一步讨论。

我们知悉提供资助出售房屋对巿建局财政的可能影响,政府一直透过注资、豁免补地价和拨地供市建局发展等安排支持巿建局的工作。政府会在收到市建局的建议后,作出适切的考虑。

冯检基议员刚才就“绿化地带”、人工岛和十年内建屋四十八万个单位的目标的发言混淆了不少事实。冯议员刚才说这四十八万个房屋单位的来源是一百五十幅“绿化地带”和人工岛。但人工岛需要二十年才可以建成。我想指出,一直以来,一百五十幅地中只有七十幅是“绿化地带”,该七十幅可以提供的单位大概八万多个,七成以上是公营房屋。事实上,这些资料在我们之前提供给立法会的不同文件都详列清楚。

正如我刚才发言所说,这一百五十幅地,加上二○一三年《施政报告》里各项措施提出的改划土地,都是提供该四十八万个单位的土地来源;但除此以外,也有其他来源,包括一些新发展区。如果顺利落成,它的前期也可以提供一些住宅供应。

另一方面,人工岛绝对不是用以解决该四十八万个住宅单位的土地来源。至于“绿化地带”的改划,刚才冯议员提到在深水的一幅绿化用地,我相信他所指的是延坪道。延坪道这幅地当年是一个平房区、是寮屋,有不少平房工厂在里面。当这些寮屋居民迁离、上楼,当这些工厂搬走,自自然然那儿变成不再有人居住和生产的地方,种植了树木便变成“绿化地带”。由这个历史可以看到,这个地方不会有甚么古树名木。事实上,在我们改划用地时,也会做一些树木调查,但是如果我们在市区,在接近交通基建的地方,而这幅土地本来就是一幅平房用地,我们却不去考虑是否将之改划发展以供市民居住,这又是否正确呢?我不禁要问究竟一方面要政府增加公私营房屋供应,另一方面却盲目反对政府土地改划工作的人士,他们究竟是为民请命,还是伪善呢?

主席,刚才单仲偕议员和陈家洛议员提到两个地段,一幅是筲箕湾东涛苑,另一是北角宝马山。筲箕湾东涛苑用地的面积小,我们决定是否出售该幅土地时亦思之再三,内部亦多番讨论。当时我们决定出售该幅土地是因为短期的土地供应紧绌,尤其是市区,而有不少市民表示如果可能的话都希望在市区居住。该幅土地的zoning(用途规划)是恰当的,根本不需要改划。而较该幅土地面积还要小的土地,我们之前亦出售过不止一幅。因此,我们还是出售该幅土地,尽管可提供的单位不是太多。但正如张炳良局长(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刚才所讲,提供几十个单位就能解决几十个家庭的居住问题;能够提早一年建成,就能早一年解决到几十个家庭的居住问题。

至于北角宝马山的用地,单仲偕议员叫我到那里乘坐一下小巴,我有乘坐过的,虽然不是近期,那个地方我非常熟悉。在我们去规划这些土地用途的改变时,我们有一盘计划,会分期去做。目前这处并非最迫切要改划的,我的同事一定会充分谘询当区和区议会,亦会跟其他部门一起合作,就大家关心的交通情况,去寻求一个应对的方法。

刚才陈家洛议员和石礼谦议员有提到城规程序,亦有提到最近关于城规会的官司,由于这些司法程序尚未完结,所以在此我不宜作出评论。

姚思荣议员提到工业大厦重建或改装成酒店的进度。我可以告诉他,直至二○一四年十二月底,重建加上全幢改装的申请共批准了十九项。牵涉的酒店房间数目大概是三千六百间左右。至于启德的几幅酒店用地,会在二○一五/一六年度的年底开始分期出售。

陈克勤议员刚才说要向我“追数”,他引述一些私人住宅的落成数量。但我希望陈议员明白私人住宅楼宇落成数量的统计数字、供应的统计数字是由运输及房屋局编制的。发展局是负责土地资源,在土地供应政策方面,我的工作是要尽力提供私人住宅土地,让土地日后如果建成(房屋)时,落成的单位可以达到我们所订的目标。今个财政年度的目标是一万八千八百个单位;上个财政年度的目标则是二万个。

今年私人住宅的土地供应可提供约二万多一点的单位,超出今年的目标。去年的数字,如果加上近期城规会批准日出康城增加的单位数字,去年私人住宅的土地供应约为一万八千个单位,所以两年的数字加起来我们大致达标。

主席,陈婉娴议员刚才提到新界东北新发展区内的石仔岭安老院和农业复耕。她的发言令我深切明白,即使是非常资深的议员,对政府的运作也可能不太了解。尽管如此,我深信陈议员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会体会到发展局和辖下相关部门的同事在解决问题时的积极和努力。

至于规划是为地产商服务这一个指控,严重与事实不符。对于这种指控的散播,其实议员们需要负上相当的责任。

刚才郭家麒议员提到闲置土地,我在这个议会里曾经多番解说,可惜郭议员仍然不顾这些客观事实,继续自说自话。梁国雄议员就新界东北新发展区所引述的数字亦是以偏概全。对于这两位议员的论点,由于时间所限,我不浪费时间驳斥。

至于邓家彪议员和潘兆平议员对于输入劳工的关注,我可以跟两位议员说,我们将会非常严谨地执法和把关,保障本地工人的权益。在输入劳工的时候,我们会以保障本地工人优先就业和保障本地工人的收入水平不受影响,并会以培训本地人手入行为大前提。我们必须明白建筑业的特性,工作是一环扣一环,如果我们不适时输入劳工,令工程有所延误,现时本地工人的工作亦会受影响。

主席,面对香港市民迫切的住屋需求,特别是一众正在轮候公屋、住屋环境亟待改善的市民,社会各界都需要把香港的整体住屋需要放到自身利益之上。有关的土地能否如期改划作公私营房屋的发展、发展密度可否适度增加,实在需要区议会和地区人士的通力合作,与政府一同迎难而上,全力推行有关短中期的房屋土地发展。我注意到刚才多位议员就交通问题的关注,我们会与相关政府部门紧密合作,致力确保在增加房屋用地和发展密度的同时,不会带来不可接受的交通、环境等影响。

多谢主席。

2015年2月12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9时59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