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司副司长、运输及物流局局长、发展局局长和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在输入劳工安排记者会开场发言(只有中文)

财政司副司长黄伟纶今日(六月十三日)下午就输入劳工方面的安排举行记者会。运输及物流局局长林世雄、发展局局长甯汉豪、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运输及物流局常任秘书长陈美宝、发展局常任秘书长(工务)刘俊杰,以及劳工处副处长(劳工事务行政)何锦标亦有出席。以下是黄伟纶、林世雄、甯汉豪和孙玉菡的开场发言:
 
财政司副司长:各位传媒朋友,大家好。今日我联同三位局长和他们的同事,为大家介绍政府为应对香港劳动力短缺问题而将会推出的一些新措施和安排。我会先作概括说明,稍后几位局长会介绍相关措施的详情。
 
随着人口老化,香港出现了结构性劳动人口缩减。多个人力密集的行业及工种,特别是建造业和运输业,都出现面对人手短缺的情况。
 
面对严峻而迫切的劳动力短缺现实,政府会果断处理。我们不会容许人力短缺成为阻碍香港复苏、窒碍经济发展、影响民生的「瓶颈」。
 
在详细检视后,政府会同时采取两个方法应对。一方面经参考「院舍输入护理员特别计划」,我们会为建造业及运输业推行相若的输入劳工计划;同时我们会透过优化「补充劳工计划」纾缓其他界别的人手短缺。
 
相关措施务实、具针对性,能够充分体现香港的整体利益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亦能够适当地平衡不同持份者的利益及需求。
 
在推行新政策和新安排的同时,我们亦会坚持一些一直以来我们都奉行的原则。首先,「本地劳工优先」继续会是政府人力政策的基础,这个大原则非常清晰。在处理劳动力短缺问题上,我们的首要考虑必然是如何让本地工人获得优先就业机会。但当行业已尽最大努力,通过培训和种种鼓励就业措施,依然出现人力不足的情况,适度和有规范地输入劳工是我们不能够不考虑的政策,我们必须确保经济有足够动力向前发展。
 
另外,我和政府同事近日与不同业界代表会面时亦多次重申,我们不是要藉此机会引入廉价劳工。其实无论是「补充劳工计划」或建造业及运输业界别的输入劳工计划,均要求输入劳工的工资不可低于相关职位的中位工资。
 
最后,我希望强调,输入劳工是应对劳工短缺问题的其中一个方法。我们会继续加强本地劳工的培训工作。当中,每名输入外劳的雇主需要就每名输入劳工缴付「雇员再培训征款」,每人每月400元,一笔过缴付,而相关征款会全数供雇员再培训局加强培训及再培训本地劳工的工作。政府亦会与业界携手扩大招聘、积极改善工作环境、推动创新科技应用、提升生产力等,多管齐下地应对我们面对的人力短缺情况。
 
接下来,我先请孙玉菡局长(劳工及福利局局长)介绍计划的进一步详情。
 
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多谢财政司副司长,我接下来花数分钟作简单介绍。正如先前副司长所言,香港现时面对结构性劳动人口缩减。如果大家对比二○一八年本地劳动人口的峰值,当时若撇除外籍家庭佣工(外佣)是368万人;到二○二二年,劳动人口撇除外佣后下跌至346万人,当中低技术劳动人口估计减少多达约16万人,所以整个香港在复常后很多行业均面对人力不足的挑战。
 
正如副司长所说,本地劳工是我们的根本,所以加强本地劳工培训一向是我们很重视的工作。这投影片简单胪列了在加强本地劳工培训方面的工作:(一)雇员再培训局每年提供超过10万个培训名额;及(二)职业训练局亦在其范畴每年提供10多万个培训名额。由于再培训局有部分就业挂钩课程,学员可每月获得再培训津贴,现时为5,800元;我们计划增加此再培训津贴,希望由5,800元增至8,000元,这对加强本地劳工培训可有更大裨益。
 
关于输入劳工,正如副司长表示,我们会双轨并行,同时采取两个方法:(一)按行业输入,即之前已制定的「院舍输入护理员特别计划」,稍后两位局长会介绍针对建造业和运输业的行业计划;及(二)优化现有「补充劳工计划」,稍后我会再介绍。
 
针对行业计划,它们有共通特点,这投影片列出六大共通点:(一)即使是行业计划,我们也会定期向劳工顾问委员会(劳顾会)汇报,初步想法是每半年左右就针对每个行业计划向劳顾会定期汇报;(二)审批权在指定的公职人员,稍后两位局长会介绍不同行业计划由哪位公职人员审批;(三)正如副司长说,每位雇主获批后须缴付「雇员再培训征款」,每名输入劳工每月400元;(四)现有「补充劳工计划」下的人手比例限制,同样适用于行业计划,即最多每两名全职本地员工配一名输入劳工,这已是上限;(五)住宿安排方面,这投影片提到雇主可以选择(1)在香港提供居住地方或(2)在内地住宿也可,由雇主决定;而且这安排不仅适用于行业计划,同样适用于「补充劳工优化计划」;及(六)这很重要,如输入劳工为内地居民,我们会写得很清楚,雇主必须经由内地相关机构核准的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招聘,即由国家商务部核准的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才可招聘,这会写得清清楚楚,不论是行业计划或「补充劳工优化计划」,必须经由核准的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才可输入内地劳工来港工作。接下来请发展局局长谈谈关于建造业的行业计划。
 
发展局局长:各位,我现在向大家简介适用于建造业的计划。首先让大家看看数字。建造业议会定期为业界进行人力预测。根据今年二月公布未来五年的人力预测数字,预计熟练和半熟练工人,加上技术员,在二○二三年有14 000至近20 000人的短缺,至二○二七年会超过40 000人。其实就是大家在图表这里看到,除了专业人员这一栏以上的数字。专业人员并非我们今日的计划涵盖,因为政府先前已经就专业人员有不同计划做了一些拆墙松绑的工夫。
 
回到我们今次希望引入的行业计划,我们正正就是针对刚才说的技术工人和技术人员而制订的。而这个计划适用的除了这两类人员,还有我们为业界指明特定是短缺的工种。
 
我们现在建议这个计划的配额上限是12 000人。这个上限是低于刚才我说预测的短缺数字,这个正正突显我们希望强调输入劳工只是多管齐下方法的其中一环,政府和业界仍然要努力做好培训和鼓励善用创新科技的工夫。
 
在我们这个12 000人的配额,我们将会指明适用范围会优先考虑公营工程项目,并指明这些公营工程项目要超逾某个指明金额门槛、有较大规模。为甚么会这样考虑,其实因为公营工程项目──主要是造地、基建、公营房屋、铁路、机场工程、医院等等,这些项目都是照顾较广大的公众利益,同时公营项目有政府工务部门或相关法定机构的近距离监管,对于做好输入外劳计划相信给予我们社会有更大信心。
 
我们当然亦会考虑具特殊情况下一些私营项目的申请,但是必须要证明他们引入的劳工真的在香港非常短缺,所以我们仍然相信私营项目并非很多会使用到我们的配额,但是只要公营项目能够有所纾缓,其实对整个建造业界相信都有一个连锁的纾缓效应。
 
另外我也想指出,根据这个计划输入的建造业劳工,必须于获批申请的工程项目和所属地盘工作。
 
我们亦会要求申请人提供不少于获批输入配额的百分之十,即十分之一,作为本地劳工额外培训名额,因为我们非常紧记引入计划同时要更好地照顾本地劳工的培训和权益。
 
另一点就是我们于现行「补充劳工计划」下,本来公营工程项目获得豁免刚才劳福局局长提到的1:2人手比例要求,但今次在我们这个计划下,我们会表明所有申请,即使大部分都是公营工程项目,都要符合这个1:2人手比例,即是说输入对本地劳工是1:2比例。
 
同时我们整个计划都会有劳工界多方面参与。我现在向大家讲解一下如何去参与。
 
其实在整个审批机制内,我们会有几个环节,在最底层大家会见到我们将会重启建造业议会下的「短期劳动力供应专责小组」。这个小组是由建造业议会主持的,他们透过劳资双方的参与,对于何谓建造业合资格短缺工种和有关工种的工资中位数水平会进行磋商,并向政府提出建议。
 
至于第二层架构,我们建议新成立一个谘询委员会,将会由发展局常任秘书长(工务)主持,希望就刚才我说的最底层小组提议的工种、工资中位数,再加上整个特别计划的执行细节给予意见。
 
接着我们会有一个跨部门委员会,这是一个政府内部的委员会,会就每一个我们收到的申请向发展局常任秘书长(工务)给予意见。最后,其实在整个计划之下的审批当局,就是发展局常任秘书长(工务)。
 
另外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今次我们建议在这个建造业输入劳工计划,有一个住宿安排的规定。一直以来,对于输入劳工,政府是要求由雇主负责提供住宿。考虑到今次建造业输入量比较多,我刚才提到的配额是12 000,我们明白可能会令社会担心加剧了基层住房的一些压力,加上建造业本身的特性,我们觉得有条件对建造业输入劳工加入一个额外的要求,这个要求是如果有任何在配额计划之下获批的申请,而雇主决定在香港境内提供住宿,必须在我们指定地点提供,指定地点包括:有关劳工工作的工地,因为很多时候如果地盘够广阔,雇主可以做一些组装合成的搭建,提供一些宿舍;如果地盘环境不容许这样做,我们亦会要求他去一些由中央管理的宿舍。这些宿舍会是怎样呢,因为我们相信将会有颇大量的工程在北部都会区,所以我们现阶段希望将现时位于元朗潭尾的其中一个社区隔离治疗设施用好它,以作建造业的外劳宿舍,由建造业议会为我们管理。
 
一如现行输入劳工计划的要求,雇主就其提供的住宿,如果在外面租地方,他需要付租金;同样,如果用到中央宿舍,他要向建造业议会提交租金,并可按现行机制从输入劳工的薪金作适当的扣除。
 
最后我想向各位强调,正如刚才我提到,输入外劳只是我们多管齐下帮助建造业的其中一个环节,将来我们仍需联同建造业议会及业界持续采取其他的措施,做好培训和科技的应用。在这方面,建造业议会会善用政府早前10亿元的拨款,增加培训名额,而职训局(职业训练局)亦会提供更多高级文凭课程名额,培训技术人员。
 
另外,建造业议会亦会透过政府已经批拨的22亿元「建造业创新及科技基金」推动科技应用,提升生产力,而我们现正进行的一个为建造业推广业界的计划会继续进行,更好地宣传行业专业形象和发展机会。
 
以下的时间我交给运输及物流局局长。
 
运输及物流局局长:各位市民,各位传媒朋友,大家好。我们在过去数个月深入而全面地检视了运输业的人手情况,期间一直积极和业界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根据我们所得的资料,航空业、公共小巴和客车(例如旅游巴及跨境直通巴士)司机的劳工短缺情况最为严重和迫切,本地招聘亦远远追不上需求。政府认为有必要克服人手瓶颈,以确保香港航空业和陆路公共交通运输行业持续发展,因此建议为航空业、公共小巴和客车行业输入劳工。
 
我先讲讲航空业。航空空运量在香港全面通关后迅速反弹,至今年四月已达疫情前大约五成,如果条件许可,我相信明年可以回复至疫情前水平。
 
然而,航空业的人手在疫情期间大幅减少,其中前线机场员工的流失率较高。根据香港机场管理局(机管局)的调查结果,我们预计明年年底航空业的人手需求会由现时的53 000人升至69 000人,换句话说,到时人手缺口将达16 000人,其中约75%,即约12 000人,为前线机场员工职位。即使业界从去年开始加强本地招聘工作,举办多场招聘会,但在超过10 000个招聘的职位中,只收到约2 000个申请,情况并不乐观。人手缺口会直接影响机场的有效运作,甚至拖慢航空业以至香港经济整体的复苏步伐。
 
国家「十四五」规划为香港确定八大中心地位,国际航空枢纽是其中之一。为了不负国家的重讬,我们有必要采取较进取、具针对性,而且稳健的措施,尽快解决人手严重短缺的问题。
 
由于本地招聘困难,我们建议针对10个人手短缺情况特别严峻、本地招聘亦有困难的前线工种推出「航空业输入劳工计划」,配额上限为6 300个,大约是前线职位出缺总数的一半。其余的职位空缺,将会继续由本地劳工填补。
 
要透过「航空业输入劳工计划」输入劳工,必须是与机管局有直接合约关系的航空业相关公司。配额分配方面,我们会主要考虑几个因素,例如市场份额和员工总数。如果申请人提交的资料齐备,我们预计由收到申请起计一个月内可完成审批。
 
住宿方面,由于机场临近港珠澳大桥,我们估计绝大部分输入劳工会居于内地。机管局将统筹跨境交通,让输入劳工即日来回机场工作。同本地人往来机场上班一样,输入劳工亦需要自行承担交通费。我们会有监管机制,防止滥用或违规情况。
 
我想强调,推出计划的大前提是优先保障本地劳工。鉴于本地劳工不愿意到机场上班的原因之一,是交通时间较长,车费亦较贵。因此,我们会要求参与输入劳工计划的雇主必须就每名输入劳工向机管局每月缴交400元。机管局每年亦会拨出与雇主缴交总额相若的款项。机管局会用由雇主缴交的款项及机管局主动投放的拨款,全数用来资助负责机场营运的本地前线员工的交通费。
 
为保障本地工人就业,我们亦会继续加大本地招聘力度,举办多些大型招聘会。除此之外,我们会加强本地劳工培训,包括提供雇员再培训局课程和香港国际航空学院的航空营运文凭课程,以及更好利用「海运及空运人才培训基金」等。
 
接下来我会讲输入公共小巴和客车司机的详细情况。
 
公共交通服务与民生息息相关,对支持经济复苏亦至为重要。在陆路公共交通行业中,公共小巴司机短缺及高龄化问题持续多年;受到疫情及边境管制措施影响,客车司机亦严重流失,难以应付新发展区和跨境客流增加带来的公共交通服务需求,可能会影响公共交通服务的稳定性。
 
根据政府进行的公共交通人力资源研究的初步结果,公共小巴及客车司机分别短缺接近2 000及约1 600人,占该类别司机的大约两成人手。虽然政府一直致力协助业界招聘人手,但司机短缺情况依然严峻。
 
在运输业计划下,行走固定或预先指定路线的公共小巴及客车营办商可以申请输入司机。上限为1 700个,公共小巴司机占900个名额,而客车司机则占800个名额,分别占相关行业大约一半空缺。
 
如果申请人提交的资料齐备,我们预计由收到申请起计一至两个月内可完成审批。住宿方面,估计大部分跨境直通巴士司机会居住内地;至于住在香港的输入司机,公共小巴/客车营办商会根据司机的服务区域,为他们安排住宿。
 
输入司机须持有获运输署认可的非本地小汽车驾驶执照一年或以上。运输署亦会协助安排他们在香港参加香港公共小巴或巴士驾驶执照考试,输入司机必须完成职前课程及实习训练,以熟悉香港的交通规则及驾驶路线,方可投入服务。
 
就加强培训及聘用本地劳工,政府一直鼓励营办商透过改善员工薪酬福利和工作环境,吸引更多新血入行。政府亦积极协助业界招聘人手,包括放宽申请商用车辆驾驶执照的规限、协调业界参加各种就业计划,以及鼓励业界开拓多元化招聘渠道等。相关措施有些成效,但始终未能完全解决业内人手严重紧拙的情况。未来我们计划为本地司机提供与输入司机看齐的职前课程及实习训练,我们亦会与雇员再培训局合作,为本地司机度身订造培训课程。
 
以上就是「运输业输入劳工计划」的主要措施。我在此再次强调,我们是本着保障本地劳工就业机会和绝不能拉低本地劳工薪酬为大前提,审慎而有限度地输入劳工,以免严重窒碍本地经济复苏和民生,以至香港作为国际航空枢纽和区域物流中心的地位。多谢大家。
 
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多谢林局长。刚刚两位局长讲的分别是建造业及运输物流业的行业计划。大家都理解很多行业都面对人手不足的问题,我们觉得妥当的处理方法是优化现有的「补充劳工计划」,在行业计划以外的行业可以通过「补充劳工优化计划」申请。进行优化时我们已在保障本地工人优先就业及处理不同行业人手短缺之间采取最佳平衡。优化后我们会更改名称,将来会名为「补充劳工优化计划」。优化计划的细节如下:
 
现时「补充劳工计划」下有26个职位类别及非技术/低技术职位一般不接受输入劳工申请,现时我们建议暂停执行此安排,为期两年。此两年间这类工种均可在「补充劳工优化计划」下提出申请,该26个工种我不在此重复,大家可以参考投影片。
 
我们保留了「补充劳工计划」下的一些重要安排,包括必须有四星期本地招聘,这是提出申请后要做的,由劳工处安排。劳工处会就每宗申请作分析及甄别,并会考虑一系列因素,包括雇主是否有诚意聘请本地工人、及在职本地雇员的数目等,且就每宗个案谘询劳顾会,才作最终决定。
 
因应推出「补充劳工优化计划」,我们会加强以下方面工作:(一)加强向雇主发放申请资讯,让不同行业雇主都知道「补充劳工优化计划」的详情;(二)精简审批程序;及(三)优化劳顾会的谘询流程。
 
简单而言,我们为自己订下绩效指标。在「补充劳工优化计划」下,当雇主提出申请并经劳工处甄别后,我们希望做到的是在三个月内将决定通知该雇主。另一点要解释清楚,因为现时已有行业计划,若有关工种已被行业计划涵盖,我们不会在「补充劳工优化计划」下接受其申请。
 
我的介绍到此,多谢大家。


2023年6月13日(星期二)
香港时间19时00分

网上广播

附件

相关连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