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四题:防止水浸及山泥倾泻

  以下是今日(七月十七日)在立法会会议上李世荣议员的提问和发展局局长甯汉豪的答复:

问题:

  近年香港在极端和恶劣天气下,多处出现严重水浸及山泥倾泻。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近五年本港降雨量的变化为何;有否评估,本港雨水排放系统的设计标准是否足以应对未来的极端和恶劣天气,以及如何提升雨水排放系统以改善水浸问题;

(二)政府有否评估,海平面上升会否影响本港雨水排放系统的成效,以及政府会如何解决沿岸及低洼地区在极端和恶劣天气下容易出现水浸及海水或雨水倒灌的问题;及

(三)鉴于在极端和恶劣天气下,不少地区是水浸及山泥倾泻的重灾区,例如西贡的早禾坑和匡湖居、日出康城对出的户外停车场,以及柴湾的环翠道,政府有甚么计划改善有关的基建设施及应对紧急情况?

答复:

主席:

  面对极端天气,政府透过在四方面的强化措施,包括超前准备、加强预警、果断应急、迅速复原,以持续强化整体应对能力。
 
  就议员的提问,现回复如下:

(一)根据环境及生态局及香港天文台提供的资料,过去五年每年在香港天文台总部录得的年雨量纪录介乎2 200多毫米至2 700多毫米,具体数字载列于答复(见下面注)。

注: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396.2毫米 2395.0毫米 2307.1毫米 2205.4毫米 2774.5毫米

  ​在全球暖化的背景下,本港年雨量以较长的时期作分析呈上升趋势,极端降雨事件亦变得越来越频繁。以天文台总部录得的一小时雨量为例,去年九月录得破纪录的158.1毫米,打破了二○○八年的纪录。以往一小时雨量破纪录的情况是每数十年才发生一次,但近数十年破纪录的次数变得频繁。

  香港的防洪设计标准,包括排水干渠设计以「200年一遇」的重现期为标准,一向媲美内地、外国主要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新加坡、东京、伦敦、哥本哈根、阿姆斯特丹等。为应对极端暴雨带来的影响,渠务署参考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表最新的第六次评估报告及相关研究结果,亦因应香港二○二三年九月发生的特大暴雨所反馈的雨量数据,更新了《雨水排放系统手册》。经更新后,以「200年一遇」重现期这个标准为例,设计雨量参数已由每小时145毫米增加至155毫米,加上设计新设施时我们会参考联合国报告就世纪中的数字作出推算,务求新建的雨水排放系统的排洪能力设计,可以应对至二十一世纪中的海平面上升以及降雨量增加的情况。

  渠务署现正进行11项大型雨水排放系统改善工程,预计会陆续在二○二四至二○三○年期间分批完成。另外,有七项工程待立法会财务委员会批准拨款后会于今年内开展。

  此外,渠务署正进行一项研究,进一步评估气候变化至本世纪末对本港现时雨水排放系统的影响,以制订长远综合防洪管理策略。研究预期于今年第四季完成。

(二)为应对气候变化引致的海平面上升及风暴潮,土木工程拓展署(土拓署)在二○二一年年底完成了一项沿岸灾害研究,识别了26个较高风险的沿岸低洼或当风住宅地区,并制定改善工程和管理措施。相关的工程已陆续推展,预计可在二○二七年或以前全部完成。

  长远方面,土拓署亦开展了「海岸管理计划」研究,为规划和实施沿岸建设和防护,制订更长远策略及防御措施,研究预计在今年第四季完成。

(三)国际间的共识是不可能追求可杜绝水浸的基建设施,因为设定超高标准既不切实际,亦不乎成本效益。政府在继续为全港进行雨水排放系统及沿岸改善工程的同时,亦会采取适当的紧急应变及管理措施应对我们面对的挑战。

  渠务署和天文台会继续保持联系,超前部署,在预测有暴雨来临时,预早派遣紧急应变队伍巡查约220个容易受水浸影响的地点及清理淤塞管道,减低水浸风险;亦会检视每个水浸个案的成因,透过进行地区小型改善工程,作出针对性的纾缓措施。以提问中谈到的几个地点为例,在柴湾环翠道的小型渠务改善工程已完成,日出康城对出的户外停车场的小型改善工程将于本年第三季完成,而西贡地政处及民政事务处现正跟进早禾坑和匡湖居附近的排水道改善措施,渠务署正提供技术支援。

  在山泥倾泻方面,我们就60 000多个人造斜坡,每年要求负责部门进行一次例行维修检查,另外每五年进行一次较全面的工程师维修检查。在这些恒常检查之上,土力工程处已进一步辨识了约500个影响通往社区或重要民生设施唯一通道旁的政府人造斜坡,并已要求有关维修部门在雨季前为这些斜坡进行特别巡查,尽量减低斜坡发生事故的风险。
 


2024年7月17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6时35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