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五题:乡郊地区的防洪能力

  以下是今日(七月十七日)在立法会会议上何俊贤议员的提问和发展局局长甯汉豪的答复:

问题:

  据报,近年极端天气频发,乡郊地区水浸问题严重,打鼓岭更有猪场在三年内水浸两次,导致损失惨重。据本人了解,去年部分乡郊地区水浸的主因之一,为河道非法填土,而政府在某些填土位置之上铺设排水渠作为解决方案,导致河道的排水能力与原设计相距甚远,无力抵御极端天气令水浸频生。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过去五年的每个月,渠务署收到多少乡郊地区的水浸报告及居民的意见反映,并按全港18区列出分项数字;有否检讨,乡郊地区排水系统的防洪标准是否需要更新;

(二)过去五年的每个月,当局收到全港18区河道非法填土的投诉个案宗数,以及具体处理方式(包括每宗个案的平均开支及由谁承担);会否复核该等个案的修复方案,确保有关河道的排水能力恢复至原来水平;及

(三)过去五年,乡郊地区出现「百年一遇」暴雨或洪水的次数为何;政府在排水设施规划设计、灾害预警、紧急应变能力及灾害保障机制四个方面分别有何改善措施,以确保乡郊地区能应对极端天气增多的趋势?

答复:

主席:

  就提问的各部分,我分别回复如下:

(一)过去五年(即二○一九年至二○二四年六月),渠务署在乡郊地区共收到150宗水浸报告。有关每月各区的水浸报告数字见附件。

  乡郊地区主要排水道的防洪标准一般都是以50年一遇重现期的情况作设计标准,这设计考虑了乡郊地区人口密度较低、经济及商业的活动较少,平衡了所涉的风险及相应的社会成本,有关设计标准与其他先进城市乡郊地区采用的标准相若。参考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表的报告及相关研究结果,并因应香港去年九月特大暴雨的雨量数据,渠务署更新了《雨水排放系统手册》(手册),更新手册中以50年一遇重现期,即乡郊地区主要排水道的设计标准,降雨参数由每小时128毫米增加至134毫米,以提升乡郊地区新建的雨水排放系统的排洪能力设计。另一方面,署方亦正进行一项长远研究,评估气候变化至本世纪末对本港现时雨水排放系统的影响。研究预期于今年第四季完成。

(二)过去五年,渠务署共收到39宗河道怀疑非法填土的个案,并已就这些个案进行调查及跟进工作,其中六宗构成较高潜在水浸风险的个案已完成河道修复工作,其余的33宗个案已转介相关部门跟进。就涉及非法填土的个案,政府会向涉事人士追讨河道复修工作相关的费用。

(三)过去五年,乡郊地区出现「百年一遇」暴雨次数为两次。

  渠务署一直致力以不同策略提升雨水排放系统的防洪能力,在乡郊地区的防洪工程主要包括河道治理工程及乡村防洪计划。过去30多年,渠务署已在多个乡郊地区完成超过100公里的河道治理工程,亦为27个低洼乡村落实了乡村防洪计划。这些防洪工程完成后,相关地区的大范围水浸情况已显着减少。

  因应新的土地规划和发展情况,渠务署分阶段为乡郊地区进行雨水排放整体计划检讨研究,亦制定并陆续展开相关的雨水排放系统改善工程。现时三项位于北区及元朗区的雨水排放系统改善工程正在进行中。另外,待立法会财务委员会批准拨款后,为大埔、沙田及西贡区进行的两个雨水排放系统改善工程预计将于今年内展开。完工后,有关乡郊地区的水浸风险将会大大减低。

  此外,渠务署与香港天文台紧密联络,就预测暴雨可能引致水浸情况的地区,预先派员巡查。现时,全港约有220个容易受水浸影响的地点,当中多于一半位于乡郊地区。

  渠务署亦积极应用创新科技,利用约320个大多位处乡郊地区的远程防洪装置,收集雨量、潮水位及河流水位等数据,以实时监测水位是否超越警戒线,以便采取适当的应变措施,通知相关部门,并疏散市民。署方计划今年于元朗试行以人工智能系统,实时分析街道影像,辨识街道水浸情况。

  此外,渠务署已增加应急队伍及复盖全港18区的应急运作基地数目,支援紧急行动。

  发展局会整合和灵活调配各工务部门承建商的资源,包括人员、机器及装备,确保有足够资源在紧急情况下灵活调配。
 


2024年7月17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6时10分

附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