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发展局局长林郑月娥今日(四月十八日)出席由香港规划师学会和广东省城市规划协会合办的第三届泛珠三角区域城市规划院院长论坛《集约、和谐城市的规划理念与实践》的致辞全文(只有中文):
尊敬的凌嘉勤会长、尊敬的房庆方理事长、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
泛珠三角区域内9个省会城市、2个经济特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所有的城市规划院院长和规划学会会长,率领13个专业团队,加上广东省城市规划协会来自省内各重要城市的规划专业人士,今天齐集香港进行论坛作学术讨论和经验交流。我谨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欢迎各位来香港,也希望香港给你们留下好的印象。
今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周年。在30年前的1978年,内地的城镇化比率约为百分之十八,到了2006年底,内地城镇人口已高达5亿7千7百万,城镇化比率已经上升到百分之四十四。
这个城镇化的过程与我国的现代化、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基本上是在同步进行。城市不单成为经济高速发展的载体,也是我们向市民提供各种现代化市政服务和社会服务的机制。在过去30年,城市居民的经济状况、生活和居住条件都得到实质的改善,成绩有目共睹。在座每一位在这30年的高速发展里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本届论坛选择了《集约、和谐城市的规划理念与实践》作为会议主题,是大家对国家的“十一五规划”中倡议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设资源节约,特别是在土地资源方面的节约,和环境友好的集约城市作出了良好的积极回应。
其实,在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源之中,土地作为人类所有活动的载体,是所有资源里其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香港对土地资源的运用也是非常有感受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也经历了急速的城市化过程。我们以非常有限的土地资源,容纳了大幅增长的人口,快速扩张的经济活动,香港从一个转口港发展为制造业中心。再乘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机遇,成功转型为金融中心、商业服务中心、航运中心和旅游中心。这个在150多年前被称为“一块荒凉石头”香港这个地方,现已发展成为一个最近被美国时代杂志称为与纽约、伦敦齐名的“纽伦港”的世界级城市。在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公布的2008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香港非常高兴地再被评为我国最具综合竞争力的城市。
面对取得的成就,我们绝不敢自满,我们还要充份明白香港的发展限制,特别是在土地资源方面的限制。
香港的陆地总面积为1,100平方公里,人口约700万,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000多人。但是,香港山地多平地少,适宜作城市发展的土地少于百分之二十五。城建区的面积约为180平方公里,在这个范围内的人口密度与我刚才所说的每平方公里6,000人要多很多,为每平方公里38,000人,远远高于其他很多城市的城建区的平均人口密度。以内地的城市为例,我知道城建区的人口密度指标为每平方公里约10,000人,所以香港的人口密度是比内地的指标高很多。
香港由于面积和土地的限制,加上人口的压力,使我们不能像很多位于平原的城市一样,作“摊大饼”式的平面化低密度发展。高密度和垂直高层的发展模式便成了香港唯一可行的选择。这也令香港成为泛珠三角区域内城建区人口密度最高,经济活动聚集度最高和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率最高的一个城市。
在如此稠密的城市生活中,要保持社会和谐,不单是城市规划部门,而且是整个特区政府都要共同面对的挑战。
首先是城市发展与大自然的和谐。香港把约百分之四十的陆地划为自然保育、严禁发展的郊野公园,我们还有计划把郊野公园的范围从百分之四十扩大至百分之四十五的总陆地面积,那即是说,差不多一半的香港土地都不能发展。香港的郊野公园生态系统是我们非常重要的资源,也是香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它们不但保育了大量野生动植物物种,也为香港市民提供了一个离开城市繁嚣的康乐和休闲的广阔空间。其实很多郊野公园都在非常方便的地方,在市区的边沿,无论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甚至步行,都能够到达。
我们的第二个挑战是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的和谐。我们在这方面正在作出很大努力。其实发展局的成立,从去年七月开始,我们不单负责城市的基建发展,也负责文物保育的事情。不久之前,香港和深圳市政府主办了《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主题是《再织城市》,而我们主办的地方也是一个历史文物,在香港中环的法定古迹──中央警署建筑群。两个多月的展览,吸引了60多万观众。最近,市区重建局公布了一些保育和活化传统的计划,希望保育一些在香港的广州式骑楼老房子。我们知道今天在论坛里,我们市区重建局的规划师也会跟各位分享他的经验。
第三便是发展需求与城市生活质素、环境质素的和谐。香港在上世纪的50年代至90年代,社会主要追求的是城市经济发展。看到了我们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房屋建设量也非常快。透过大规模的移山填海工程和高密度的城市建设,我们当时比较成功地面对了当时人口压力的挑战。
但是,随人口增长的放缓和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趋向稳定,香港市民要求提升城市生活质素和环境质素的诉求越来越强烈。我们也要采取了措施积极回应市民对优质城市的诉求。
例如,为了保护港岛太平山山脉和九龙半岛的九龙山脉的视觉景观,我们已经制订了保护维多利亚港两岸山脊线的城市设计指引和维港海旁地带及海港规划指引,使维港及其海旁地带成为富吸引力、朝气蓬勃、交通畅达和可持续发展的海旁。其实这个星期之前,我们公布了中环新海滨的设计。各位有机会也希望多给我们一些意见。
我们亦正推行各项措施适当地减低城市的发展密度,提升建筑物设计,使我们的建筑物更加美观,改善通风系统,以缔造更佳的居住环境。好像我们已经逐步在检讨在《城市规划条例》以下的一些法定的分区计划大纲图,以加入明确的发展限制,好像建筑物高度的限制,供发展商遵行。我们优先处理的地区都是一些沿海旁的地区以及一些发展密度非常高的城建区,要是我们不修订复盖这些地区的分区计划大纲图,我们便不能达到我们要改善生活质素,楼宇建设这个目标。
在政府卖地方面,我们亦采取了同样的措施,在这个年度开始,所有政府的卖地,在每一份的卖地条款里,亦加入了我刚才说的比较明确的高度限制及可建楼面总面积限制,使发展商在买政府土地作发展的时候,也能按我们的发展限制来进行他们的项目。
第四是城市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社会上存在不同的利益阶层和群体,亦存在很多有不同理念、不同诉求的意见团体。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重要一环,现在不单是城市规划、也不单是土地规划,是社会规划的工作。在我们的规划里面,我们必须要留意并照顾到不同利益的集团,也希望我们的规划能满足他们对生活的诉求。在这一方面,我们最能做到的,是在透过《城市规划条例》,明确地提供了市民参与规划过程的法定途径和程序。另外,我们亦制订行政指引,规定我们在进行任何的规划方案,以及一些基建工程的时候,都要让公众能参与工作,让市民透过参与发展,有发展意见的平台,我们才能让他们的意见得到合理的回应。
自香港回归祖国以来,我们在促进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工作,作出了很大努力,对一些重要的策略性规划,例如《香港2030研究》,以及重要的规划方案,例如前德机场用地的规划与发展,最近中环新海滨的设计以及西九龙文化区的规划方案等,我们都反复地进行多阶段、多层面、极为广泛的公众参与。这些方案都是非常有争议性,也不能完全希望得到百分之百的共识。但是过程中也让我们的规划师能更了解市民诉求,最终得出来的结果,希望市民是能够接受的。
我了解到在2008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也包括了在规划过程中作出公众谘询的法定要求。我想在这个论坛,香港还是有一些经验能与内地的朋友分享。
我知道明天在参观里,大家的反应非常热烈,要到我们的天水围去参观,这是一个比较新的市镇,在发展中亦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我希望在大家参观的时候,也给我们一些好的意见,特别是行政长官最近委托了发展局研究怎样在已经建成的天水围新市镇里面再次改善,我希望你们特别留意有一块大概是十四公亩的土地在非常美丽的湿地公园附近。行政长官希望我们发展局从土地资源的运用上,能改善天水围市民的经济环境,以及为市镇的注入一些新的经济动力。
希望各位在香港参加这个论坛能得到完满的成功,也希望各位往后的工作能非常顺利。谢谢大家。
完
二○○八年四月十八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