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发展局局长林郑月娥今日(十一月十日)出席“优化土地供应策略”第一阶段公众参与活动启动仪式后,与传媒的谈话内容:
记者﹕局长你刚才在演辞中提到,很多人将填海妖魔化,意思是否指反对的人不合理,是否势在必行?
发展局局长:首先从香港的发展角度来看,我们长期倚靠填海来满足在土地方面的需求,近年我们填海的幅度大幅减少,这能够理解,因为我们很尊重《保护海港条例》,而特区政府及市民大众现在都觉得,在维多利亚港这个我们最重要的自然资产,做完中环湾仔绕道的填海后,我们不会再在维港以内进行填海。所以即使启德这旧机场发展,我们都采纳了零填海的方案。但这不等如整个社会要完全放弃填海这造地的方式。周边的城市很多仍采用填海以开拓土地,最重要的是填海的选址,规模要适度,当然要用最新的科技来处理环评及填海技术,我相信行政长官在今年《施政报告》提出要建立土地储备,填海是相当有需要的方法,以建立土地储备。但在建立土地储备之前,我们有实际需要利用填海处理现今香港社会发展的问题,基本上怎样处理我们因为基建而产生的大量建筑填料,和怎样可以处理我们日常海港运作而产生的受污染海泥。两方面都需要透过填海来解决,不过过去一段日子,这填海不在香港进行。从我们的资料看到,过去一段日子,我们透过内地政府和我们的合作,让我们将建筑填料运往台山,台山透过我们提供这些合适的建筑填料,其实已开拓了328公顷可用的土地。如果我们认为填海可做,我们应在自己的地区、地域尽量处理这问题。在香港进行填海以处理这些建筑填料,相对于运往台山,其实有很多环保好处。第一,台山离香港170公里,每天要用很多趸船消耗很多燃油,或现在所说的碳排放,我们估计运送这些填料到台山,每天平均的碳排放量是50公吨,而运这些填料,每公吨纳税人要付出七十多元。相对在本地填海,这方面的环境及财政问题都会比较优胜。所以我觉得今次的讨论,不单是土地储备而带动我们要探讨填海,亦有实际处理香港建筑填料及污染海泥的做法,所以我所说的“妖魔化”,是不要将其实可以有效及实际处理香港城市问题的方法完全不去探讨,好像它是一些很坏的事,其实它不是。
记者:刚才讲的岩洞会释放更多土地资源,在运用上会否优先将地兴建公营房屋或住宅,以纾缓土地供应?
发展局局长:在岩洞发展方面,我们是从释放土地作房屋发展来考虑。因为我们有很多公用设施是在多年以前建设,随着城市发展,这些公用设施现时占用的土地其实很适合作房屋发展,只不过因为数十年前被占用作公用设施,例如沙田污水处理厂,那片二十八公顷的土地,非常适合作房屋发展。随着近日我们谈可持续发展,亦知道市民很关心楼宇的高度、密度,特别是近海边的楼宇,不想见到太屏风式的,所以即使在迁移岩洞腾空出来的土地作房屋发展,我们都是用最新的思维,即是比较平衡的发展,而不会争取极高的楼宇密度来发展这些土地。
记者:现阶段的谘询比较空泛,为甚么没有提供具体方案让公众讨论?
发展局局长:这是我们时常做公众参与时遇到的问题,如果一开始做公众讨论时已经很具体,已经有了地点、预算和工程项目,我们听到的意见是我们“先斩后奏”、“黑箱作业”,所以如果留意近年发展局的公众参与,我们也会在第一阶段和大家坐下来讨论,认清有甚么问题,共同去想有何方向去解决。就如我们在二○○八做的《市区重建策略》检讨一样,第一阶段也是让大家探讨、讨论,所以今次其实已经比较实在,我们点出了问题的症结,亦提出了两个措施,因为造地也有其他措施。希望透过未来三个多月,至少在社会上有共识,知道香港如果要持续发展,必须要继续开拓土地。开拓土地需要多元化,不能够单靠一个模式,进入第二阶段时,我们便会提供选址,让有关的团体和社会人士,特别是当区的区议会作讨论。
(请同时参阅谈话内容英文部分。)
完
2011年11月10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9时3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