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局局长在“优化土地供应策略:维港以外填海及发展岩洞”第二阶段公众参与活动记者会开场发言(只有中文)(附图/短片)

以下是发展局局长陈茂波今日(三月二十一日)在“优化土地供应策略:维港以外填海及发展岩洞”第二阶段公众参与活动记者会上开场发言:

各位传媒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出席今日的记者招待会。

行政长官在《施政报告》内表明,“要更灵活回应社会对土地需求的变化,本届政府决心大规模开发新地,建立充裕的‘土地储备’,储备量要超出短期的土地需要,以便日后及时提取,回应需求。”

《施政报告》中提出我们会在尽量减少对环境和海洋生态影响的前提下,展开于维多利亚港以外的适度填海,把它纳入土地储备。此外,亦会积极研究利用岩洞和地下空间供应土地。

首先,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用填海建立土地储备的概念。

大家在这幅图上会看到三个阶段。第一是已经填了海又平整了的土地,这些是可以作为现成的土地储备,随时在有需要时提取来用。在未进行一个长远的使用之前,可以把这些土地以短期租约的形式作一些临时用途来善用,例如可以用来给大型基建项目用作预制组件的工场,这样可以降低建造的成本,或者用作给旧区重建受影响的朋友,搬迁到那里居住,以方便旧区重建的进展。

第二是我们可以在拣选了填海地点,做了公众谘询,取得大家同意,并完成所有技术和其他相关研究后,先不填海,而是把那些选点留下来,当我们见到市场有这个需要,未来几年需要用地的时候,便可以向立法会申请拨款,然后进行填海。几年之后,这些地便可以变成熟地,回应市场的需要,这是个中期性的土地储备。

比较长期性的是这幅图里的第三点,即是有一些符合我们填海选址准则的可行地点,挑选出来后,我们做一些初步和概括性的研究,觉得是可以考虑的,便预留那些地点,让日后我们发觉有需要的时候,可以进行深入的技术研究和其他研究,确定可以使用后,便会变成第二阶段的土地,有需要时进行填海,成为熟地,可以回应市场的需要。

为何我们认为填海是最合适的土地储备方法?通过填海找来的土地一般来说面积较大,所以可以作较全面的规划。换句话说,在那些土地上,除了可以作住宅规划外,亦可规划作工商业使用,除了居住外,亦可以有就业的机会,配合原区的就业需要。同时,因为土地的面积较大,进行规划时,无论是社区设施、学校、休憩用地都可以配合得比较好。刚才提到填海可以提供地点,让我们在进行市区重建时,一些受拆迁影响的朋友可以安置在那里。与其他方式比较,这样做有其好处。例如重建的方式很难制造土地储备,我们没有理由收回一些地盘,然后丢空“晒太阳”来作为土地储备。一般来说,重建不是一个提供土地储备的合适方式。

此外,除了可以制造土地储备之外,填海亦可以处理剩馀的公众填料。过往几年,由二○○七至二○一三年期间,其实香港有不少废填料,我们如何处理呢?我们把它运到台山,在台山进行填海。过程中除了牵涉一百七十公里长途跋涉的运送,对环境亦有一定的影响,因为碳排放相当大;另外我们亦要向对方付费。过去几年,这些填料为对方填了四百多公顷用地。

接下来,我想向大家介绍第一阶段公众参与活动的内容和结果。当年我们进行公众参与活动有两个目的,第一,是谘询公众是否认为我们应该优化土地供应的策略。第二,就初步填海和岩洞发展的选址制定准则。此阶段所得出的主要结果,是大家普遍认同我们需要更多的土地供应方式;第二,认同我们需要建立土地储备;以及认同我们要多方向、六管齐下供应土地。

至于选址方面,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之下,我们在上一阶段制定了八个准则,其中有两个是非常清晰地凸显出来。第一,是对当地社区的影响;第二,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在这阶段,我们亦发现岩洞的发展,除了刚才两个影响之外,大家亦注意到工程可行性的影响。

就选址方面,有哪些具潜力的地点呢?大家可以看看。在投影片中可以看到大屿山有两个选点,一个是欣澳,一个是小蚝湾。另外,对面可以见到龙鼓滩,在大屿山右边则是青衣西南,以及马料水。这几个是我们初步选定的近岸填海地点。至于岩洞亦有几个选点,具体内容稍后由常任秘书长韦志成介绍。

多谢大家。

Windows Media 格式

Flash 格式

相关连结:  



2013年3月21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8时51分

发展局局长陈茂波(右二)、发展局常任秘书长(工务)韦志成(左二)、土木工程拓展署署长韩志强(右一)和规划署署长凌嘉勤今日(三月二十一日)出席记者会,介绍“优化土地供应策略”第二阶段公众参与活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