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局局长介绍二零一五年《施政报告》中发展局措施(只有中文)

以下是发展局局长陈茂波今日(一月十六日)在介绍二零一五年《施政报告》中环保和保育、房屋土地与交通运输措施的记者会上的开场发言:

各位传媒朋友,特区政府一直十分了解土地供应和社会需求出现严重落差,供不应求造成楼价和租金高企,市民被迫入住工厦房。公屋轮候册申请人超过二十六万。各种社区和社福设施均缺乏土地用作建设。因此过去两年多,政府正循不同方向在短、中、长期土地供应方面力,希望对症下药,我们正全速推展各项大型土地发展的规划。

从这幅图(附件第二页)大家可以见到,长久以来香港土地供应的情况。图表上的线显示累计的土地供应数字,所列出的圆圈部分显示从二○○○年开始,土地供应的增加比较少,故此两条线(的走势)比较平坦。从一九八五年至二○○○年,以填海为例,在这十五年当中,透过填海(所获得的土地)约三千公顷。换句话说,平均每年通过填海造地大约二百公顷。

从二○○○年至二○一三年,填海造地合共五百多公顷。换句话说,平均每年通过填海造地不足四十五公顷。

同一时间,从图表中的注解可以让大家见到新落成的住宅单位也由当年,即二○○四年的四万七千个单位减少至二○一三年的约二万九千多个,减幅近百分之三十八。

土地开发是需要颇长的时间的,图表中列出的数字是为了让大家理解到一些大型的土地规划,从有概念开始至做规划研究,到实际进行工程,前后需要十一至十四年,时间是相当长的。当中涉及很多法定程序,从这幅图表(附件第三页)可以看到,除了规划工程研究之外,过程中亦要进行公众谘询参与,也要通过城市规划程序。

一些大型的规划,在过程中需要作详细设计,准备作地盘平整工程;同一时间,牵涉收地亦需要刊宪,并且在不同阶段向立法会申请拨款。土地发展需时,也解释了为何自上任后我们的工作,除了短、中期方面,亦花上相当的精力在长期的土地规划方面。

我尝试让大家透过这张图表掌握短、中、长期土地供应的各个项目。你会看到椭圆形圈内显示的是计划填海的选址。

接下来想跟大家谈谈的是短、中期土地供应情况。就短、中期的土地供应,我们没有一枝魔术棒,但我们现在最缺乏的、最燃眉之急的正是短、中期的土地供应,因此你看到我们的做法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更改土地用途,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我们将一些GIC(“政府、机构或社区”)用地、一些绿化地带,如合适的话,改划为住宅用地;另一方面,将一些原本用途未能落实的用地,如合适的话,我们都会将它改作房屋用途,例如皇后山。第二方面,是通过增加发展密度,换句话说,在同一块土地上,如果我们增加它的地积比,同一块土地可以多建单位,这都是增加供应的来源。过去两年半,我们通过这个办法,就二十六幅用地进行改划,在城规会(城市规划委员会)内获得支持,这方面多了三千五百个单位。第三方面,是要促进和加快现有土地上一些重建和发展项目。去年的《施政报告》提出引入补地价仲裁机制,我们去年十月正式推出这个机制。这个先导计划为期两年,已经展开。

除了短、中期的土地供应外,还有大型的土地供应工作,包括一些大型的开发项目,例如新发展区;另一方面,是探索一些新的供应来源,例如岩洞发展和维多利亚港以外填海。

在土地用途检讨方面,去年《施政报告》提到的一百五十幅用地,如果我们能顺利进行改划的话,在二○一四/一五至二○一八/一九的五个年度内,如果可以顺利推出,大概可以兴建二十一万个单位。在过去一年,我们开始进行其中四十五幅用地、即大约三分一的改划工作,当中九幅已完成所有程序,涉及七千六百个单位,另有十一幅亦完成城规的相关程序,即是城规会就这些改划的申述和意见聆讯都已经完成了,现正等待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的批准,涉及七千五百个单位。

除了上述的一百五十幅用地外,二○一三年度的《施政报告》提出的一些其他用地改划,我们亦就其中四十二幅用地进行工作。这四十二幅用地总共可提供三万九千个单位。在目前来说,完成了工作的有三十六幅用地,总共牵涉的单位大概有三万七千个。

在私人房屋土地供应方面,二○一四至一五年度(即这个财政年度)从各个来源包括政府卖地、铁路项目、市区重建局项目,以及私人发展商的重建项目,合共会有超过两万个单位。在铁路项目方面,今年港铁公司就大围和日出康城的项目已进行招标,已批标的有六千一百个单位,目前亦有两个项目正进行招标。此外,我们亦正与港铁公司积极探讨在目前的铁路沿线车站及附近相关用地的发展潜质,有关工作正在进行。

市区重建方面,市区重建局在二○一四至一五年度推出多个项目,包括观塘和海坛街。在这个年度,市建区推出的项目合共约有二千七百个单位。市建局会继续推展“需求主导”项目,亦会与政府积极研究《施政报告》中透过市建局增加资助出售房屋单位的供应。

长远土地供应项目方面,这个列表(附件第十一页)主要让大家掌握一下现时各个项目的进展情况。古洞北、粉岭北新发展区正进行城规程序,去年在立法会申请了前期拨款,正进行前期的工程设计工作。东涌新市镇的扩建亦已完成三个阶段的公众谘询,我们正积极推进有关项目。就洪水桥新发展区,我们准备在今年第一季推出第三期的公众参与活动。这三个项目预期二○二三至二四年可以让市民入住。元朗南有183公顷的用地正进行研究,还有锦田南。至于其他项目,包括填海、岩洞发展、地下空间发展、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人工岛上盖发展正在积极进行,当中有不少要向立法会申请拨款。新界北部的初步研究已经展开,中部水域人工岛的研究亦正向立法会申请拨款。

《施政报告》亦提到大屿山的发展,随港珠澳大桥和第三条跑道的落成,大屿山的发展潜能是非常巨大的,这不单对大屿山而言,对整个香港亦十分重要。大家在这个图表中(附件第十三页)可以看到几个黄色的地方,当中包括人工岛、东涌东、东涌西的新市镇扩建、第三条跑道和一些我们正研究填海的地方,亦有中部水域人工岛的研究范围。研究人工岛时,我们一定要考虑交通接驳,包括新界西、大屿山和香港岛之间的基建接驳。除了刚才提及的一些长远项目,《施政报告》亦提到短期内在大屿山当地进行的改善工程,包括活化大澳和梅窝、建造越野单车径、改善山道和屿南道一些狭窄的弯位,以及检讨对大屿山封闭道路签发通行证的可行性。

接下来跟大家介绍建造业的人手问题。政府决定成立建造业招聘中心,专为本地建造业工人提供就业辅导、即场面试和举办招聘会,亦会透过这个中心协助承建商优先聘用合资格的本地技术工人。在技术工人方面,根据建造业议会的测算,以已知的工程量和未来的工程项目来估计,未来几年缺乏技术工人约一万至一万五千人,所以我们认为在符合以下三个原则下,我们需要适时地输入技术工人以应付需求。这三个原则是按“补充劳工计划”的机制、保障本地工人优先就业和保障本地工人的工资水平。

我们在《施政报告》发表的同一日向劳顾会(劳工顾问委员会)解说和建议对“补充劳工计划”进行一些优化的措施,例如容许输入的技术工人在同一个承建商的雇用下,经过申请便可以在多于一项的公营工程项目中工作,这样可以增加调拨的灵活性,充分利用工人的生产力,同时亦可顾及建筑行业的特色,因为建筑工序是一环扣一环,如果我们不容许这样做,会令这些工人有些时间没有工作。

在历史建筑保育政策检讨方面,古谘会(古物谘询委员会)已经完成政策检讨研究,建议有好几项,包括成立“历史建筑保育基金”,我们会统筹各个部门的意见,看看如何进一步尽快落实古谘会提出的建议。

此外,我们正就二○○七年发表的“香港2030规划远景与策略”进行更新,希望在这个整体的规划更新中,探讨香港在二○三○年及之后整体空间的规划、土地和基建发展策略和可行的方案,希望可以有前瞻性地做好规划,配合香港的发展情况。

总结来说,我们会继续通过善用现有的土地和开发新增土地,积极增加短、中、长期的土地供应,配合社会的需求和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此外,我们亦准备在今年和各界人士举行多方讨论会,希望就我们土地供应和需求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让大家共同认识问题,一起权衡轻重,希望可以突破樽颈,一起解决相关的问题。多谢大家。

2015年1月16日(星期五)
香港时间19时50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