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四题:发展大屿山及东大屿都会

以下为今日(十月十四日)立法会会议上林健锋议员的提问和发展局局长陈茂波的答复:

问题:

据报,政府现正研究发展大屿山,以及在大屿山与港岛之间的中部水域,填海面积约600至800公顷兴建人工岛,以发展“东大屿都会”,即本港第三个核心商业区。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人工岛的土地规划详情为何,以及预计第三个核心商业区建成后可提供多少个就业机会;

(二)有何交通基建计划(包括道路及铁路),把香港岛、大屿山、新界西及人工岛连接起来;及

(三)现时大屿山的已规划用地当中,绿化地带、商业及住宅用地面积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何;有否计划增加大屿山的住宅用地面积,以兴建更多住宅单位;如有计划,详情如何;如否,原因为何?

答复:

主席:

行政长官在二○一四年《施政报告》提出研究开发大屿山东部水域及邻近地区,发展“东大屿都会”,以容纳新增人口,并作为香港第三个核心商业区,促进经济发展和提供就业机会,以配合香港长远社会和经济发展。同时亦决定成立“大屿山发展谘询委员会”(委员会),以谋划大屿山的发展策略。经过了近两年工作,委员会草拟了一套“大屿山整体空间规划及保育概念”(“规划及保育概念”),建议包括在交椅洲附近水域及喜灵洲避风塘一带填海,并提升梅窝的发展潜力,缔造一个智慧、创新、环保及多元化的“东大屿都会”。

就林议员问题的三个部分,我现答复如下:

(一)“东大屿都会”计划现只属初步构思阶段,由于涉及大规模填海及庞大基础建设及投资,须谨慎考虑。由于在上个立法会会期未能取得拨款,相关的策略性研究未能展开,政府将再向立法会申请拨款开展有关研究,以探讨兴建人工岛的可行性及发展的规模。根据初步分析及参考现时新市镇的规模,我们初步估算“东大屿都会”或有能力容纳介乎40至70万的居住人口,及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以达致人口及经济活动的规模效益及群聚效应,营造多元和富活力的新发展区。至于就业机会估算,现阶段只有非常初步的笼统估计,若大屿山各重点发展项目,包括如东涌新市镇扩建、机场岛北商业区发展、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人工岛上盖发展、小蚝湾填海、欣澳填海以及“东大屿都会”等中至长期项目全部推展的话,大屿山的职位将可由现时的94,000个增加至约47万个。然而,上述数目只是初步估算,发展项目的具体用途、发展规模、可行性以及实施安排仍需进一步研究。

(二)由于“东大屿都会”可能涉及数十万的居住及工作人口,故需要有一套完善的策略性交通运输网络配合。我们初步的构思是以铁路为“东大屿都会”交通运输骨干,辅以完善的道路网络。除了连接“东大屿都会”的内部各区外,拟议的交通运输网络将把“东大屿都会”与大屿山、新界西北、港岛西及九龙西连系起来,形成可贯通新界西北-大屿山-都会区的交通运输走廊。但拟议的铁路及道路网络只属非常初步的概念,其初步可行性、具体发展规模及时间表等仍须待相关的策略性研究探讨,并再按实际需要进行进一步可行性研究后才能决定。

大屿山及新界西北是香港未来人口增长及经济发展的重要枢纽。屯门新市镇及未来的洪水桥新发展区及元朗南等发展项目将带来大量人口增长及提供大量劳动力。同时,机场三跑道系统及北大屿山多项策略性的经济发展项目,将增加大量就业机会。上述的交通运输走廊,预计可吸引更多大屿山以外(尤其是新界西北)的劳动人口往大屿山工作,减少新界人口往市区工作所带来的交通需求,改善现时市区及新界的人口及就业分布失衡的情况。

(三)现时大屿山(不包括附近岛屿和机场)约有63.5平方公里的范围为法定图则所复盖(包括部分海湾及个别项目拟议填海的水域),当中划作“住宅”及“商业”用途的土地分别占4%及0.04%,而划作“绿化地带”的土地则占26.5%。而在机场岛上,另约有1.2平方公里的土地,在赤角分区计划大纲草图中划作“商业”用途,约占该图的规划范围总面积的5.6%。目前正规划的未来住宅用地的供应,主要是东涌新市镇扩展研究建议的约70公顷公私营房屋用地,以及正在研究中的小蚝湾地铁车厂上盖住宅发展。长远而言,拟议的“东大屿都会”计划可以是香港跨越二○三○年后的主要土地供应来源的选项之一,供兴建房屋及提供社会及经济发展需要的用地。



2015年10月14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5时58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