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局局长出席“樊锦诗院长为你解读敦煌”公开讲座开幕致辞(只有中文)

以下为发展局局长林郑月娥今日(十一月二十日)出席“樊锦诗院长为你解读敦煌”公开讲座的开幕致辞全文:

樊锦诗院长、女士们、先生们:

下午好!我非常荣幸能出席今天的讲座,樊院长的解读敦煌,肯定使我们获益良多。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三大石窟之首,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于一九○○年重现于世,是二十世纪世界考古学最重要的发现。在过去的一百一十年,敦煌的壁画、彩塑,敦煌藏经洞的文书典籍,成为学者研究敦煌佛教艺术和丝路文化历史的珍贵资料。一九八七年敦煌石窟成为中国首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文物古迹。敦煌石窟不但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文化宝库。如何妥善地保护这处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并发挥其巨大的文物研究和教育价值,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其中一个重大挑战。

香港与敦煌石窟在时空上,虽有千年之隔、千里之远,但却因一个学者、一组文物建筑群和一群热心人士而连系起来。这个学者就是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饶教授虽身在香港,但却心系敦煌。他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已购下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敦煌文物微缩胶片,开始对敦煌文物的研究。饶公于一九八○年首次到敦煌考察,其后先后两次造访该地,对敦煌学及敦煌艺术的研究作出巨大的贡献,他的敦煌绘画更独步艺林,开创出中国山水画的“西北宗”画派。

今年八月,九十五岁高龄的饶宗颐教授亲赴敦煌,为他的画展开幕,并参加敦煌学研究学术会议。这次“莫高馀馥——庆贺饶宗颐教授九五寿诞活动”,是饶教授第四次造访他心中的文化圣地。通过饶教授的学艺,我们能认识敦煌、走近敦煌。我是非常有幸参加这次盛会,开始了我对敦煌的认知。

第二个与敦煌的连系是通过香港志莲净苑的建造。志莲净苑是中国最优秀的仿唐木构寺院群,其依山而建、雄伟古朴的文物建筑群,整体规划取材自敦煌莫高窟一幅壁画中的佛寺建筑。志莲净苑之文化意义,在于它再展现了盛唐时代成熟、精巧的建筑艺术,与敦煌石窟之再现盛唐佛教文化是一致的。在志莲净苑大雄宝殿内有一幅大壁画是依据莫高窟第一百七十二洞窟的观无量寿经变而制成,据我了解,当年是由樊锦诗院长亲自率领技术人员到港协助绘画,这工程亦见证了敦煌与志莲在文化上的渊源。

我很高兴知道一个由教育、文化、商界等不同界别热心人士组成的“香港敦煌之友”已于最近成立,为我们和敦煌建立第三个连系。“香港敦煌之友”将凝聚民间力量,协助敦煌研究院的保护工作,为子孙后代保存莫高窟无价的壁画和雕像。近年香港的文物保育意识不断提高,我们乐见港人文物保育的视野由本土文物,扩大到更博大精深的敦煌文物。

当了三年多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局长,肩负香港的文物保育工作,我感受到工作的艰钜,但同时有一份能为后代保留历史建筑的喜悦。今天的讲者樊锦诗院长,是一位才、德、学兼备的敦煌学者,在敦煌研究院孜孜不倦地工作了四十八年。她于一九九八年获委任为院长后,带领着该院的科研人员,在石窟遗址的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上走出了新的领域。我和樊院长相识于今年八月在敦煌的饶宗颐教授九五寿诞活动中,樊院长的修养和学识,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相比于樊院长的坚持、承担和不畏艰辛,我们的工作显得非常渺小。

对于敦煌石窟的保护,樊院长最早提出利用电脑技术实现敦煌壁画、彩塑艺术永久保存的构想,她组织敦煌研究院与内地大学,共同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媒体与智慧技术集成与艺术复原》课题,利用数位多媒体技术,使人们可以跟随高清数位图像在莫高窟内进行实景漫游,这可为敦煌石窟的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这令我想起最近电子动态版《清明上河图》在港展出所掀起的热潮,迷倒了一百万观众,也反映港人对研习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浓厚兴趣。我期待敦煌石窟的文化艺术在不久的将来,能以崭新的演绎方法在香港进行传播和教育工作。优秀的文化遗产,除了保护和管理外,还要弘扬和传播,与现代生活结合,充份发挥其文物价值,我深信“香港敦煌之友”定能在财政支援上出一分力。我谨祝是次公开讲座圆满成功,也祝愿敦煌研究院的工作取得更大的成就。

谢谢大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