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嶼山發展

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經過一年多的工作,大致完成了涵蓋大嶼山規劃、保育、經濟及社會發展、康樂及旅遊各方面的發展策略建議,並計劃在年底提交工作報告。期間,坊間對大嶼山規劃有不少關注,最近亦有人擔憂大嶼山的人口會否因此而急速膨脹。就此,請讓我從兩方面,簡單說明我們的一些考慮和想法。

首先,大嶼山現時已有一些正在進行或在規劃中的項目,我們過去在許多不同場合都有介紹過,包括:東涌新巿鎮擴展、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上蓋商業發展、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機場北商業區、機場三跑道系統、欣澳和小蠔灣發展等。其中,涉及人口增加的主要是東涌新巿鎮擴展和小蠔灣的發展。

目前東涌的人口約8萬多人,人口規模遠遠低於現時沙田(包括馬鞍山)(約64萬)、大埔(約32萬)、粉嶺/上水(約26萬)等較成熟的新巿鎮。為發揮東涌的潛力,並提供更具規模效益的社區設施和交通配套,我們在「東涌新巿鎮擴展研究」建議,東涌東作綜合房屋及商業發展,東涌西則作較低密度發展,合共提供約49, 400個新增房屋單位(公私營房屋單位比例約為6:4),新增人口約14萬4千,預計整個東涌新巿鎮未來總人口將可達27萬。研究亦建議為東涌加設鐵路站,方便巿民出入;整個擴展項目同時會提供約85萬平方米商業樓面面積(即略大於尖沙咀海港城的規模),作辦公室、零售及酒店用途,提供約4萬個就業機會,讓更多東涌居民可以原區就業。目前我們正為擴建計劃進行環境影響評估,隨後於年底前刊憲分區規劃大綱圖,預計首批居民最早可於2023年遷入。此外,我們正與港鐵公司研究小蠔灣車廠上蓋發展住宅的可行性。

為香港長遠的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穩定和持續的土地供應非常重要。目前,我們已大致掌握未來十多年的土地供應情況,當中的短、中、長期措施過去已多次交代,在此不贅。但更長遠的發展空間和策略又如何呢?總結過去的經驗,我們深切體會到大規模的土地開發工作需時極長,由提出概念,到初步評估、規劃及工程研究、多輪的公眾諮詢,再加上多項包括環境、交通、供水、排污、生態......各方面的技術評估,整個土地開發工作,動輒需時十年以上。因此,我們必須未雨綢繆。

作為有承擔的政府,我們已展開《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長遠策略研究,同時策劃兩項較具體的研究項目,一項是在大嶼山和港島之間的「中部水域人工島策略研究」,另一項是已經啟動的「發展新界北部地區初步可行性研究」。就前者而言,目前香港的經濟活動及就業機會,基本上高度密集於維港兩岸的巿區,帶來了布局不均衡,及交通基建面臨樽頸壓力等問題。近年我們積極推動九龍東轉型為本港第二個核心商業區,以紓緩傳統商業區商業樓面不足的情況,並分流部分就業機會。至於再長遠一點,根據初步評估,倘若於中部海域如交椅洲及喜靈洲附近填海興建一個或多個人工島,地理上將距離港島約四公里(約相等於大老山隧道的長度),加上配合港珠澳大橋及其他連接大嶼山的交通基建,這個人工島項目有潛力發展為「東大嶼都會」,成為香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配合香港長遠的社會及經濟發展需要,同時讓香港整體的發展布局變得更均衡。

中部水域人工島是一項長遠、龐大而複雜的項目,現在我們只是提出初步概念,其可行性、發展規模和實際用途均須作進一步的研究,亦必定會進行廣泛的公眾諮詢,讓社會討論。參考現時新市鎮的規模,若要達致人口及經濟活動的群聚效應和規模效益,「東大嶼都會」研究的人口目標,可考慮定在約40萬至70萬之間,以成為多元和富活力的社區。我必須強調,這只是非常初步的概念,詳細的規劃仍須作進一步研究和諮詢公眾。

長遠土地規劃和發展是整個社會都相當關心的事,我們會繼續虛心聆聽社會各界的意見。

2015年9月20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