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民共議、共建「宜居宜業」的香港

昨天,發展局聯同五個專業團體,包括香港建築師學會、香港工程師學會、香港園境師學會、香港規劃師學會,以及香港測量師學會,在政府總部舉辦了「土地供應論壇」,共有200多名與土地規劃和發展息息相關的專業人士和學生參加。我亦親身參與,和各與會者包括年青一輩,就土地供求切磋交流,為香港未來發展路向一同思考。

就土地需求而言,現時各個指標,不論是住宅、寫字樓或商舗的租金、售價和空置率,都顯示香港各類樓面的供求失衡非常嚴重。我曾多次在不同場合表示,香港土地開發在過去十多年明顯放緩滯後,而在未來二、三十年,按統計處最新的人口推算,香港未來人口增長即使放緩,但仍有約100萬人、50萬戶的增長,相當於三個半沙田新巿鎮(不包括馬鞍山)的住戶規模。坊間經常有些論述指,我們巿區還有幾千公頃的「閒置土地」,只要全部發展這些土地,便無需開拓新土地。撇除我們政府部門同事正努力檢討土地用途,短中期內改劃土地以增加供應,只要大家冷靜客觀仔細想想,現在我們的巿區是否真的有所謂「閒置土地」可以容納三個半沙田?這種「替代論」是否真的有現實的基礎?

另外,坊間亦有一種論述,認為香港土地不能無限發展,而應該訂立人口上限。不過,正如在昨日論壇上有不少專家學者已指出,香港正面對人口老化問題,而根據統計署最新推算,情況較過去估計還要嚴重。人口老化對社會的經濟活力、政府的收入和開支、巿民的供養比率,都帶來重大的影響。放眼世界,所有面對人口老化的成熟經濟體,例如新加坡和德國,都正想方設法增加人口,解決人口老化帶來的問題。如果我們因為一些眼前的土地發展爭議,便輕率地轉向訂立人口上限,這會否令將來人口老化比例更嚴峻?將來年青人的供養負擔會否更重?因此,我們不應該「斬腳趾避沙蟲」。

在昨天的論壇上,各個專業團體代表和與會人士,對於未來香港土地的需求和人口老化的挑戰,基本上沒大爭議。不過,對於土地供應的方法和優次問題,會上的論點和建議可謂百花齊放。儘管不同專業人士的意見側重點不同,但我相信大家最終的目的都是以巿民的福祉出發,以「人」為本。其中一點我感受很深,在論壇上,一方面有意見指應該盡量保留鄉郊土地和自然環境給下一代享用,但另一方面亦有人念及現時居住惡劣環境劏房內的人的處境,認為政府應該繼續發展土地。由此可見,即使大家都是從「人」出發,但也可能因為著眼點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立場。

正因如此,我們更需要理性、客觀地看待開拓土地的工作,平衡發展和環境保育的需要,為香港長遠未來制訂全面而合理的土地規劃發展策略。對於與會人士提出不同增加土地的方法,例如發展夾雜「棕地」和寮屋的新界鄉郊,或探索全新的填海技術,我和同事們都會細心聆聽,事實上我們的工作亦已朝這些方向發展。不過,正如規劃署署長在論壇上指出,開拓土地的工作需要兼及考慮的因素眾多,巿民亦有多元訴求,基本上不可能有單一的土地供應方法,便可以解決目前土地不足的問題,而必須是採取多管齊下,兼顧短、中、長期的措施。至於坊間不時有意見提出政府應先採取某一項土地供應措施(例如發展棕地),而放棄其他開拓土地計劃,在現實環境中,這恐怕難以解決我們所面對複雜的土地問題。

無論如何,昨天的論壇是一個難得機會,也是一個起點,讓政府和專業團體共同探索土地規劃和發展這個嚴肅的議題。我期望社會各界可以繼續客觀看待事實,共同權衡輕重,共同突破樽頸,共同解決土地不足問題,為市民的福祉出一分力,令香港繼續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宜居宜業的大都會。
 

 
發展局聯同五個專業體在政府總部合辦了「土地供應論壇」,共有200多名與土地規劃和發展相關的專業人士和學生參加。

發展局聯同五個專業體在政府總部合辦了「土地供應論壇」,共有200多名與土地規劃和發展相關的專業人士和學生參加。

我在論壇上發言時希望,跟社會各界包括專業人士,共同心解決土地不足問題,促進理性的討論。
我在論壇上發言時表示,希望跟社會各界包括專業人士,共同解決土地不足問題,促進理性的討論。
論壇第一節探討土地供應的挑戰。主講和參與討論的嘉賓有(左起)香港測量師學會代表陳東岳、香港規劃師學會代表麥凱薔博士、關焯照教授、林奮強和何建宗教授。
論壇第一節探討土地供應的挑戰。主講和參與討論的嘉賓有(左起)香港測量師學會代表陳東岳、香港規劃師學會代表麥凱薔博士、關焯照教授、林奮強和何建宗教授。
論壇第二節討論解決方案。主講和參與討論的嘉賓有(左起)香港建築師學會代表何文堯、香港測量師學會代表陳昌傑、香港工程師學代表陳健碩、香港園境師學會代表許虹、及劉振江。
論壇第二節討論解決方案。主講和參與討論的嘉賓有(左起)香港建築師學會代表何文堯、香港測量師學會代表陳昌傑、香港工程師學會代表陳健碩、香港園境師學會代表許虹和香港測量師學會代表劉振江。

2015年10月18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