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色褪

「台灣相思」在本港雖是外來樹種,但卻常見於許多路旁的人造斜坡上。這是由於在過去半世紀,本港的基建和道路網絡快速發展,出現了大量路旁的人造斜坡。而為了防止水土流失、鞏固斜坡和增加植被,台灣相思因其能夠快速在乾旱土地上生長的特性,當年被大規模引入和種植在這些人造斜坡上,成為了協助本港巿區綠化的「先鋒」。從此,每年春天過後,本港多處均常可見到一片片金黃花海,點綴我們路旁環境。

然而,一如其他生物,樹木同樣會經歷生、老、病、死的生命週期。據樹木專家表示,台灣相思的平均壽命約五十年至六十年,因此這批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量種植的台灣相思,亦已開始步入老年期,健康和結構狀況漸走下坡,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亦可能會接踵出現毛病。事實上,根據樹木管理辦事處的分析發現,近年35%的塌樹意外都涉及早年廣泛種植的台灣相思。而路政署的樹木管理紀錄亦顯示,近年因為高風險而被移除的台灣相思數目亦有持續上升的趨勢。大家亦可能會記得,近年有數宗涉及台灣相思的塌樹事故,引致巿民受傷或嚴重阻礙交通。因此,這批「年事已高」的台灣相思所引起的安全隱患,需要正視。此外,由於台灣相思屬外來品種,生態價值較低,大量種植在路旁和人造斜坡上會窒礙原生樹種自然繁殖及生長,令路旁生態單調和缺乏生命力。

有見及此,為積極做好樹木管理工作,路政署正推行斜坡植林優化計劃,將轄下斜坡植林中的台灣相思有系統地更換,藉此減少塌樹意外的發生,提升道路使用者安全,同時藉此機會提升路旁景觀及其生態價值。

根據計劃,署方將先就初步方案諮詢學者、本地與海外樹木專家、樹木管理辦事處及區議會,然後再進行有系統的植林調查,包括相關的分佈、範圍、生境狀況等。經分析調查所得資料後,擬定優化的先後次序,再按計劃逐步疏伐老化台灣相思,並種植合適的品種。

署方會因應每一處地點的環境因素、地理限制、交通和視覺影響等因素,決定相關的詳細計劃,包括疏伐樹木的規模和時間等。而在選種替代的品種、數量和栽種時間時,亦將遵照發展局所制定的「適當地方種植合適植物」的基本原則,並栽種較多原生植物(如大頭茶、車輪梅、梭羅樹等)及本地化植物(如山茶花、紫杜鵑花、假連翹等),以重塑自然生境。這樣既能優化路旁景觀、增加社區特色,亦有助提升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價值。

如此龐大的一個樹木更替優化計劃,可謂任重而道遠。路政署在推行計劃時會小心考慮各項工程相關因素和所需的交通安排,跟本地和海外專家、學者及樹木管理辦事處深入研究,並向相關區議會解釋計劃及諮詢公眾意見。政府將一如既往,繼續按「人樹共融、綠滿家園」的目標推行都市綠化計劃,期望各區沿途路上,一株株健康茁壯的新苗翠樹,能早日陸續展現在廣大市民眼前。

 

 
每年春天期過後,本港多處均常可見到一片片台灣相思的金黃花海。
每年春天期過後,本港多處均常可見到一片片台灣相思的金黃花海。
台灣相思在本港雖是外來樹種,但卻常見於許多路旁的人造斜坡上。
台灣相思在本港雖是外來樹種,但卻常見於許多路旁的人造斜坡上。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量種植的台灣相思,已開始步入老年,健康和結構狀況漸走下坡。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量種植的台灣相思,已開始步入老年,健康和結構狀況漸走下坡。
在疏伐台灣相思後,我們會栽種較多原生植物及本地化植物,以重塑自然生境。
在疏伐台灣相思後,我們會栽種較多原生植物及本地化植物,以重塑自然生境。

2016年5月15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