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訪港期間視察發展局。我和同事們向他介紹了本港整體土地供應情況、大嶼山發展的初步主要建議,以及香港的長遠規劃願景與策略。這些範疇的工作內容,以往我們也經常從不同渠道向公眾發布(包括提交予議會的文件、新聞公告、公眾諮詢活動的宣傳及在我的隨筆中),相信大家也有一定了解。當中我們整合了一些過往提及的數字和資料向委員長介紹,讓我在此再跟大家分享。 在土地供應方面,我們一直以多管齊下的策略,透過短、中及長期措施,努力不懈造地,以確保有充足而穩定的土地供應,同時建立土地儲備。目前,我們的工作已大概涵蓋由現時直到2030年左右的土地供應。 短中期方面包括:(一)適度增加發展密度,及到目前為止透過土地用途檢討已物色到的近200幅用地(包括2013年《施政報告》中提出多項増加土地供應措施涉及的42幅短中期房屋用地,以及2014年《施政報告》中提出的約150幅具房屋發展潛力的用地),如果全部能改劃成功,合共可以提供約250,000個住宅單位;(二)啟德發展區及鑽石山綜合發展區,合共可提供約44,000個單位;(三)三個前礦場(茶果嶺、安達臣道及南丫島)合共可提供約13,000個單位;(四)鐵路物業發展項目方面,除了由2012年七月至今已招標的23,000個單位外,已落實但尚未招標的項目還可提供約15,000個單位;及(五)巿區重建局項目,可提供約2,600個單位。以上各個短中期的土地供應來源,合共可提供的公私營單位數目超過340,000個,而這仍未計入我們持續進行土地用途檢討所可能進一步物色到的具房屋發展潛力用地、我們正與港鐵探討的其他可行鐵路沿線物業發展項目,以及私人發展重建項目等。 中長期方面,我們正積極推展一系列大型土地發展項目,包括古洞北和粉嶺北、洪水橋、東涌及元朗南的新發展區及新巿鎮擴展、錦田南發展項目及小蠔灣鐵路上蓋物業發展等,預計合共可提供超過220,000個房屋單位、近800萬平方米工商業樓面,及逾23萬個就業機會。長期方面,我們會繼續積極推展維港以外填海、發展岩洞和地下空間,以及大嶼山和新界北的發展工作。 儘管我們目前已涵蓋大概直到2030年左右的土地供應來源,但我們仍需繼續多管齊下的土地供應工作,絕不能有所鬆懈。我們也不同意坊間一些看法,指單靠目前已有的土地規劃項目,便足以提供住宅單位應付本港未來的人口和住戶增長,而毋須再探討其他土地規劃。不要忘記,單是長遠房屋策略的估算就已經需要超過十萬個新增房屋單位以照顧居住環境欠佳的住戶。再者,土地的規劃和供應固然需要參考人口增長的數據,但土地需求並非單單來自人口、住戶增長和房屋需求,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以至改善生活環境、居住空間、社區設施、交通基建,這些都需要做好規劃提供更多的土地和空間。若果只是單純地執著於住宅單位和相關的人口數字,我們則可能會忽略現時其他同樣急須改善的社會問題,以至香港未來須面對的各種各樣挑戰,結果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相信這也非巿民樂見的土地規劃。 事實上,香港正面對許多不同的機遇和挑戰,包括全球和區域發展的新趨勢、經濟全球化、資訊科技發展、氣候變化、人口增長放緩和老齡化、宜居度等,就此我們需要及早籌劃,提升香港的宜居度及競爭力,讓巿民享有更優質的生活空間、強化支柱行業及培育新興產業、提供足夠發展容量支持可持續發展等。在居住空間方面,若果我們跟一些鄰近地區比較,相信一般巿民都會感受到我們現時的居住空間,落後於許多鄰近城巿,也跟我們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有很大的反差。曾經有學者研究指香港人均居住面積不足20平方米,遠低於新加坡、南韓、日本等這些人口密集、經濟較先進的亞洲地區,更不用說與歐美城市比較。事實上,委員長聽取發展局工作介紹時,也關注到本港巿民居住環境狹小的問題。正如我在去年九月的隨筆已提及,我們稍後將會就《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諮詢公眾,與社會一同探討上述的問題,希望讓下一代可以有更宜居的居住空間、更宜業的經濟空間、更宜行的道路空間,以及更宜樂的生活空間。 至於大嶼山發展方面,我在早前的隨筆中已交代了最新的進展,在此不贅。然而,我留意到有團體指我們向委員長介紹大嶼山發展時所展示的模型,沒有在公眾諮詢時向巿民展示,質疑我們隱瞞有關發展的實際內容。在此我必須澄清及強調,模式中所展示的大嶼山空間規劃、土地利用和策略性交通運輸基建等建議,均與公開載列於大嶼山發展公眾參與摘要文件內的建議內容完全一致,包括東大嶼都會和相關基建的建議,以及其大約位置和規模,從無任何隱瞞。相關模型只是用以輔助說明大嶼山發展的概念,並非定案,公眾大可不必過慮。事實上,我們現正分析和整理在公眾參與活動期間收集到的意見,期望在今年底公布大嶼山發展藍圖,並為各項研究及項目訂立概略的時間表。 我們會繼續一如既往、開誠布公地向公眾交代我們各項工作的進展。而上周委員長在聽取發展局工作的介紹後,相信亦有助中央政府更掌握香港的最新發展情況。而我們在推行各項措施時,也會繼續全力以赴,按一貫做法和程序推展相關工作,並做好跟巿民大眾溝通的工作,希望凝聚共識,讓措施能夠順利落實,早日惠及巿民。
|
|
2016年5月22日
返回